△ 刘宝在观察收获后小冰麦的穗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宝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2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东北师范大学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宝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类书籍和资料,旁边的墙壁上挂满了科研图表和照片。身处其中的刘宝穿着简单,微白的鬓间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既温和又透着学者特有的敏锐,仿佛映照出他数十年学术道路的探索历程。

黑土扎根守初心

从就读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起,刘宝就对植物遗传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后来任职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他更是一头扎进植物遗传学的研究中,长期致力于植物远缘杂交、异源多倍体基因组进化和作物新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

“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我要以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把论文持续写在东北黑土地上,培育出更多的作物良种。”刘宝的研究聚焦于植物基因组进化、表观遗传学和利用生物技术及远缘杂交进行作物改良等领域,这些研究不仅理论性强,且过程枯燥漫长,但他从无丝毫懈怠。

就拿验证“水稻﹢菰”杂交可行性来说,刘宝一试便是12年。最初,研究的各方面条件都极为艰苦,资金匮乏、不被认可、研究结果更是充满未知,但刘宝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就是这样,不盲从固有学术观点,用坚实的实验证据打破传统理论,同时也确定了新的科研方向——作物表观遗传学。

凭借这份对科学的热爱与坚持,这些年刘宝扎根黑土地,创制出200余份有明确育种价值的作物新种质,被国内多家育种单位广泛使用,育成系列作物新品种。同时,刘宝作为主要参加人,培育出玉米、水稻、小麦新品种18个,为区域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早春,刘宝带着团队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东关村的盐碱地上,进行耐盐碱小麦筛选试验。他每天清晨5点就出现在田间,用放大镜观察麦苗的根系。“你们看这株合成小麦的须根,比昨天又多了两条。”他指着土壤中若隐若现的白色纤维,眼睛里闪烁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

这种近乎偏执的观察,最终让团队在多倍体小麦耐盐碱机理研究上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植物细胞》等学术期刊上,被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

但刘宝并不满足停留于基础研究。2024年春天,他和团队带着改良后的小冰麦品种,来到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盐碱地,在当地推广“科研—农户—加工业”联动模式。他在田间支起白板,用粉笔绘制基因图谱,向农民讲解耐盐碱小冰麦的种植要点。“刘教授讲得比电视剧还好看!”种粮大户王福贵至今记得,刘宝用“小麦就像孩子,盐碱地是考验它们的考场”这样的比喻,让复杂的遗传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而在科研之余,刘宝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他多次前往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刘宝为农民们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案,包括选用更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环境的作物品种、合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措施,并示范如何操作。在他的指导下,当地农民们的收入显著增加。看到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刘宝感到无比欣慰,他深知自己的工作对于这些朴实的农民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平日里,刘宝的学生们喜欢称他为“宝哥”。在他们眼中,刘宝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更是一位关心学生成长的朋友。刘宝认为:“学生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主体,是祖国科技腾飞的希望所在。如果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将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找老师很容易,早8点,晚10点,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实验室里。”“老师很少讲要勤奋学习的大道理,总是用自己的行动督促和带动我们更加自觉地学习。”谈起自己的导师,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刘宝勤奋的一面。在刘宝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不畏严寒酷暑,在实验室和农田之间奔波忙碌,精心培育每一株实验作物,仔细记录每一组数据。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刘宝与团队成员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既是师生,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遇到问题时,刘宝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气馁,一起查阅资料、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做科研,就要为人类科学进步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刘宝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基,而植物遗传学的研究、作物新种质创制,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刘宝始终甘于坚守科研一线,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东北的黑土地上。

田间履职写担当

2023年,刘宝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深知,政协委员要“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发声。为了更好地履行委员职责,刘宝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关注生态民生问题。他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将目光所及的问题记在心间,思索对策、形成提案。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刘宝围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交提案。他建议,对东北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展调查,明确该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编制新的动植物物种名录;开展该地区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评价和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解析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野生动植物长久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为了撰写这件提案,刘宝多次前往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刘宝与当地的护林员、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交流,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面临的威胁。“我看到一些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心里非常着急。”刘宝呼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他的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24年全国两会,刘宝将履职重点聚焦在食用菌废菌包治理问题上。刘宝的家乡位于长白山,在一次回乡调研中,他发现公路旁、河道里随处可见丢弃的食用菌废菌包,不仅影响美观,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些废菌包大多含有残留的菌丝和培养基,如果随意丢弃,会滋生细菌和害虫,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刘宝说。

为了撰写相关提案,刘宝多次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及其团队请教,虚心听取意见建议。此外,他还深入食用菌种植基地,与种植户交流,了解废菌包的产生量、处理方式和存在的困难。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研,刘宝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综合治理食用菌废菌包的提案》,建议加强对食用菌废菌包处理技术的研发,推动种植户、企业和政府三方联动,建立标准化的处理体系,实现废菌包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这件提案的成效在2025年春天显现:吉林省敦化市建立了首个废菌包处理中心,将废菌包转化为有机肥,生产成本每吨降低40%。当刘宝再次来到敦化时,农民老张拉着他的手走进自家大棚:“刘教授你看,用了这肥料,香菇长得又大又结实!”大棚里,菌棒上的香菇像撑开的小伞,在晨光中闪烁着湿润的光泽。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刘宝进一步建议,加快肥料立法,防止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刘宝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我国肥料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肥料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农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他认为,通过立法可以规范肥料市场,提高肥料使用效率,减少农业污染,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每一次提案的推进、每一次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每一次看到问题得到改善,都让刘宝更加珍惜这份荣誉与责任。他深刻体会到,履职不仅是撰写提案。一件提案的落地,需要深入调研、倾听基层声音、凝聚各方智慧,还需要积极推动政策落地。

“未来,我将持续关注长白山生物多样性和东北黑土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健康与肥力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刘宝表示。同时,他也将继续投身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当被问及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感受时,刘宝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地图。地图上,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西南的梯田,从西北的盐碱地到江南的水乡,密密麻麻地贴着他调研的标记。“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所有为粮食安全奋斗的人。”

记者:高峰

文字编辑:张园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