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郑渝高铁穿行神农架林海,当昌景黄高铁飞越鄱阳湖湿地,中部六省的时空版图正被350公里的时速重新绘制。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2.8万公里高铁网络在中部大地编织出流动的经纬,为区域崛起注入强劲动能。



太原至长沙的行程从13小时压缩至5小时,武汉“米字型”枢纽实现3小时覆盖全国10亿人口。这种时空压缩效应使中部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双循环支点。数据显示,京广高铁贯通后,沿线25个中部城市GDP年均增速达7.8%,高出非高铁城市1.5个百分点。郑州航空港区借力“高铁+空港”形成万亿级电子集群,合肥依托沪汉蓉高铁提升研发效率30%。

武广高铁开通十年间,湘鄂粤联合孵化企业增长4倍,光谷专利授权量占全国6%。合福高铁串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昌赣高铁构建稀土新材料联盟。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万亿,其中高铁同城效应贡献率达42%。县域经济突破尤为显著:大别山区农产品时效提升70%,罗田板栗年销15亿元;赣南稀土产业投资增长300%,信阳毛尖48小时直达乌鲁木齐。

郑州东站TOD综合体集聚全球跨境电商,实现“站产城”一体化;长沙南站“高铁会展城”年办展超百场,拉动消费200亿。武汉天河枢纽通过5G调度实现货物“12小时全球达”,合肥南站量子通信示范区形成千亿集群。制度创新持续加码:中部六省建立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湘鄂赣推出“一票畅游三省”数字通票。

未来,随着“十四五”期间新增5000公里高铁建成,“轨道上的中部”将加速成型。这片孕育华夏文明的热土,正通过高铁网络重构要素流动逻辑,培育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奏响新时代的崛起乐章。(文/潘含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