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事件为真实事件稍加改编,但并非新闻,情节全来源官方媒体
为了内容通顺,部分对话是根据内容延伸,并非真实记录,请须知。

手机“叮咚”一声,将沉浸在代码世界的我拉回了现实。
屏幕亮起,是那个沉寂已久的“高三(2)班”微信群。
通常,这个群一年也难得有几条新消息,大多是逢年过节的群发祝福,或是偶尔哪个同学结婚生子的“红色炸弹”。
但这次,消息提示却接连不断,似乎有什么大事发生。
我有些好奇,点开了群聊。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加粗的标题:“【重要通知】十年之约,青春不散场——高三(2)班毕业十周年同学会筹备通知!”
发起人是张伟,我们班当年的体育委员。
这家伙,高中时就人高马大,精力旺盛,热衷于组织各种活动,但也带着一股子咋咋呼呼、好大喜功的劲儿。
毕业十年,听说他混得不错,进了一家大型企业,当了个不大不小的领导,朋友圈里也总是充斥着各种“高端”场合的照片。
“同学们,十年了!我们毕业整整十年了!”张伟的信息还在继续刷屏,“为了重温我们纯真的同窗情谊,追忆那段燃烧的青春岁月,我提议,也是受几位老同学委托,计划于下个月15号(周六)晚上,在市中心的‘金煌国际大酒店’举办咱们班的十周年同学会!”
金煌国际大酒店?我心里“咯噔”一下。
那可是我们市里数一数二的五星级酒店,以奢华和昂贵著称,普通人轻易不会去那里消费。
果然,张伟接下来的话印证了我的预感。
“考虑到场地、餐饮、酒水以及可能需要的伴手礼等各项开支,也为了让大家都能玩得尽兴,本次同学会采用预收费制度。”张伟发了一个“微笑”的表情,“经过初步预算,暂定每位参加的同学预交费用3000元人民币。”
三千元!
我看着这个数字,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
一个同学会,人均三千?这吃的是龙肝凤髓,还是镶金边的鲍鱼?
群里短暂地安静了几秒钟,然后像是炸开了锅。
“三千?张大委员,你没搞错吧?抢钱呢?”第一个表示质疑的是李涛,当年我们班出了名的“刺头”,现在好像在自己创业,估计手头也不宽裕。
“是啊,有点太贵了吧?金煌大酒店我知道,一顿饭人均也要不了这么多啊?”另一个同学小心翼翼地附和。
“是不是包含了其他的活动?比如住宿或者后续的KTV?”有人试图为这个价格寻找合理的解释。



张伟显然对这些质疑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回复:“同学们,十年才一次的聚会,必须得有排面!金煌大酒店是我们能找到的最高档的场地了,环境、服务都是一流的。
再说,费用里不仅包括晚宴,还有定制的纪念品,专业的摄影师跟拍,以及晚上在酒店自带豪华KTV包场的费用。
我保证,绝对物超所值,让大家体验一次难忘的‘致青春’!”
他接着又补充道:“我知道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小贵,但你想想,我们现在都工作了,这点钱对大家来说应该不算什么。
主要是图个开心,图个档次,不能像以前在学校旁边小饭馆那样随便凑合了,大家说对不对?”
张伟的话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仿佛在暗示那些觉得贵的人就是“混得不好”、“上不了台面”。
群里一些人开始随声附和。
“说得对!十年一次,必须隆重!”
“支持张伟!必须高规格!”
“张委员费心了,我报名!”
“算我一个!”
……
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1”和吹捧,我感觉一阵不适。

我叫林默,一个普通的程序员。
毕业十年,我没有像张伟那样飞黄腾达,也没有像某些同学那样创业成功。
我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拿着不高不低的薪水,在一个二线城市勉强供着一套小房子,生活谈不上富裕,但也算安稳。
三千块钱,对我来说不是小数目。
它是我将近半个月的工资,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我计划用来给父母买新手机的预算。
用这笔钱去参加一个可能充满了炫耀和攀比的同学会?我从心底里感到抗拒。
更重要的是,我反感张伟组织这场同学会的方式。
同学情谊是纯粹的,为什么要用金钱和所谓的“档次”来衡量?
难道只有在五星级酒店里推杯换盏,才能证明我们的青春没有褪色?
那些在学校操场上一起流过的汗水,在图书馆里一起熬过的夜,在小卖部共享一瓶汽水的简单快乐,难道不比一顿昂贵的晚宴更值得回味吗?
张伟似乎把这场同学会当成了他展示“成功”、满足虚荣心的舞台。
他精心挑选的场地,他口中的“排面”,无不透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仿佛在说:“看,我混得多好,我来给你们安排一场‘配得上’我的聚会。”

群里的讨论还在继续。
一些人表达了犹豫,但很快被张伟和其他积极分子的热情淹没了。
张伟甚至开始“点名”:“@王晓丽,美女,十年不见,肯定更漂亮了,必须来啊!” “@赵磊,你小子当年球打得那么好,现在肯定发福了吧?出来让大家看看!”
气氛变得有些微妙,似乎不参加就是不合群,不给面子。
我默默地看着,心里五味杂陈。
我和班里大部分同学关系都还不错,但要说有多深厚的感情,也未必。
毕竟毕业十年,各自有了新的生活轨迹,联系早已淡了。
为了这份日渐淡薄的情谊,花费三千块去参加一场可能并不愉快的聚会,我真的不愿意。
这时,张伟大约是觉得气氛烘托得差不多了,开始催促大家转账:“好了同学们,想参加的尽快把费用转给我哈,我好去预定场地和安排其他事宜。
我的支付宝账号是XXXX,微信转账也可以。”
他还特意强调:“这次是预收费,多退少补,但估计也少不了多少。
大家抓紧时间,名额有限哦!”
看着屏幕上那个刺眼的“3000”,我深吸了一口气。
与其在群里争辩,或者找借口推脱,不如直接表明我的态度。
我没有回复任何消息,也没有和任何人私下沟通。
我直接点开了群设置,找到了那个“删除并退出”的按钮,毫不犹豫地按了下去。
“您已退出群聊。”系统提示冷冰冰地显示在屏幕中央。
世界,一下子清净了。



退出群聊的举动,比我想象中要更平静。
没有愤怒,没有不甘,只有一种解脱感。
我知道这个行为可能会让一些同学不解,甚至可能引来张伟的不满,但那一刻,我不在乎。
我只是做了一个忠于自己内心和钱包的选择。
接下来的几天,生活照旧。
没有人来问我为什么退群,也许是大家都在忙着讨论同学会的事宜,没注意到我的“消失”;也许是注意到了,但觉得我本来就不是核心圈子的人,退了也就退了。
偶尔,我会在朋友圈看到零星关于同学会的消息。
张伟晒出了酒店豪华包间的照片,配文是“十年情谊,必须顶配!”;还有几个同学在讨论到时候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发型。
看起来,这场“高端”的同学会正在有条不紊地筹备中。
我也收到过李涛的私信,他大概是唯一注意到我退群的人。
“林默,你真退了?牛逼!说实话,我也觉得三千太离谱了,但我老婆非让我去,说是拓展人脉……”他发来一个苦笑的表情。
我简单回复:“嗯,感觉没必要。”
李涛回了个“懂了”的表情,没再多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同学会的前一天。
我的手机异常安静,仿佛那个热闹的“高三(2)班”群聊从未存在过。
我甚至有些好奇,到底会有多少人去参加那场人均三千的“盛宴”?
张伟收了多少钱?他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不过,这些都与我无关了。
我订了当晚的电影票,准备去看一部期待已久的科幻大片,享受一个属于自己的、轻松愉快的周末夜晚。

同学会当天,也就是周六,天气格外晴朗。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暖洋洋的。
我睡了个懒觉,起床后给自己做了顿简单的早午餐。
下午,我去了健身房,大汗淋漓地运动了两个小时,感觉身体和精神都无比舒畅。
傍晚时分,夕阳染红了半边天。
我想象着此刻的金煌国际大酒店门口,或许正停着各式各样的小汽车,曾经熟悉的面孔们,穿着精心挑选的服装,带着或期待或忐忑的心情,陆续走进那座金碧辉煌的建筑。
张伟大概正站在大厅,意气风发地招呼着每一位到场的同学,享受着作为组织者的荣光。
而我,则换上舒适的休闲装,步行前往附近的电影院。
街上人来人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电影院里,爆米花的香甜和可乐的气泡声交织在一起。
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影厅逐渐暗下来,巨大的屏幕亮起,将我带入另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电影很精彩,特效震撼,剧情引人入胜。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完全沉浸其中,暂时忘记了现实中的一切,包括那场远在城市另一端的、与我无关的同学会。

电影结束时,已经快晚上十点了。
我伸了个懒腰,随着散场的人流走出影厅。
夜风清凉,吹在脸上很舒服。
拿出手机,习惯性地看一眼。
屏幕上赫然显示着几条来自李涛的未读微信消息,还有两个未接的微信语音通话,也是他打来的。
我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
这么晚了,他找我干嘛?难道是同学会那边出了什么状况?
我点开他的消息。



第一条是晚上八点多发的:“兄弟,你没来真是明智的……”

第二条是几分钟后:“卧槽,这场景,绝了!”

第三条附带了一张照片,拍摄角度似乎有些随意,甚至有点抖动模糊。

看到照片后,我顿时面色一变:“这派头确实不一样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