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汇联合公益头条开展2025“志爱无疆”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展播:
庚续文脉,继往开来:布老虎非遗小队文化调研路程
近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虎头虎脑”非遗布老虎团队,以“活化非遗”为使命,走访武汉各大文化场馆,通过田野调查、技艺研习、传承人访谈等方式,完成了非遗文化深度调研,为传统布老虎文创产品设计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武汉汉绣博物馆——针尖上的千年智慧
在武汉汉绣博物馆,团队成员系统研究了汉绣独特的“平金夹绣”技艺。技艺传承人亲自演示了“一线穿三色”的绝技——用一根丝线通过不同的刺绣手法呈现出三种色彩渐变效果。“这种‘错针绣’技法特别适合表现老虎的毛发质感。”设计组长胡彭镇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团队重点记录了“蟠虎纹”“祥云虎”等12种传统纹样,并发现汉绣中老虎眼睛必用“盘金绣”技法,寓意“金睛识邪”。
实拍图片
实拍图片
实拍图片
红巷美术馆——笔墨间的造型灵感
走进红巷美术馆,团队被馆藏的《百虎图》长卷深深吸引。这幅创作于清末的10米长卷,用不同笔法描绘了100只形态各异的老虎。“画家用‘劈笔丝毛’表现幼虎的柔软,用‘钉头鼠尾描’勾勒猛虎的筋骨。”团队成员胡圆圆在临摹时特别注意这些细节。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传统布老虎的造型竟与某些写意虎画中的夸张变形手法高度吻合。
实拍与采访图片
实拍与采访图片
实拍与采访图片
汉剧博物馆——戏服里的纹样密码
在汉剧博物馆,一件光绪年间的“虎纹靠”(武将戏服)引起团队注意。汉剧省级传承人讲解道:“戏服上的虎纹讲究‘三庭五眼’,额头的‘王’字必须居中,象征正气。”团队还记录了汉剧脸谱中“白虎脸”的绘制口诀:“勾金线,点银珠,眉间烈火照乾坤”。这些发现让团队意识到,传统布老虎不仅是玩具,更是承载着民俗信仰的文化符号。
实拍与采访图片
实拍与采访图片
实拍与采访图片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多元文化的碰撞
调研的最后一站来到民族学博物馆。苗族刺绣中的“涡纹虎”,土家族织锦里的“方胜虎”,彝族银饰上的“蹲踞虎”...各民族的虎形纹样让团队大开眼界。“苗族认为螺旋纹代表生生不息,我们把这种理念融入布老虎的眼睛设计。”成员韦颖婷展示的设计稿上,虎眼采用螺旋纹样,既传统又现代。馆藏的鄂伦春族狍皮帽更启发团队尝试用不同材质表现虎纹。
实拍图片
实拍图片
实拍图片
跨界对话:当传统遇见当代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特别注重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最打动我的是汉剧老师那句话:‘纹样不是装饰,是说话的工具’。”团队负责人胡圆圆表示,“我们设计的布老虎,每一处纹样都要讲好中国故事。”目前,团队已完成首套“非遗融合系列”布老虎设计图。
这个年轻的团队正用他们的方式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走进课堂和生活的鲜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