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月,如皋市江安镇两度因负面事件登上省级监督栏目《江苏政风热线》,从司法干部违建宅院,到地方政府退款违约,两起负面曝光将如皋市推上风口浪尖。
事件一:如皋司法局干部占用近1亩宅基地建园林别墅
如皋市江安镇张庄社区村民举报,当地司法局干部缪某将老宅拆除后,违规超面积重建徽派园林式住宅,并购买邻居宅基地扩建。
记者现场发现,新建房屋面积远超周边民宅,东侧填土区域疑似继续扩建。缪某辩称“仅维修老房”,但承认购买他人宅基地,并称“向村委口头报备过”。
江安镇政府核查后确认,缪某仅以“维修”名义口头报备,未履行书面审批程序,实际属违规拆建,且存在超占宅基地、违规购买他人宅基地问题,违反江苏省“一户一宅”及宅基地禁止买卖政策。镇政府表示将责令执法部门查处。如皋市司法局纪检部门回应,若查实违规将依规处理,目前正进一步调查中。
此事件暴露出三重治理裂痕:
审批变空话:基层部门以“口头报备”替代法定程序,将政策红线异化为弹性空间;
监管总迟到:村级默许、镇级滞后、市级表态的空转链条,形成纵容违规的“默契闭环”;
法律成摆设:执法者带头践踏规则,形成“守规矩吃亏、走偏门获利”恶劣效应。
网友热议:如果换作普通老百姓违建,早被拆除了。这种“知法者玩法”现象,实质是公权力对法治根基的自我消解。
事件二:投资不成,民营企业遭遇退款难
2021年,民营企业主陈先生经如皋市招商引资在当地缴纳土地费等578万元,后因政策调整致投资项目搁浅。
2024年3月,江安镇政府与陈先生签订分期退款协议,但却未按约定时间支付第二期款项,且在媒体曝光后仍以“筹措资金”“流程未走完”为由拖延,最终在媒体持续追问下承诺5月19日给付到位。
此事件同样揭示出的三重问题:
契约工具化:白纸黑字的协议变成“空头支票”,暴露出“重招商轻履约”的短视思维;
责任模糊化:“筹措资金”“流程未完”等托词,实为部门协同失灵的责任转嫁;
信任危机外溢:失信行为通过商业网络扩散,可能触发企业撤离的连锁反应,损害区域营商环境的信用评级。
写在最后:当法律执行者成为违建主角,当契约精神沦为行政博弈的牺牲品,如皋市江安镇的这两起曝光,恰似一面双面镜,既照见了权力的傲慢与任性,也折射出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亟待填补的规则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