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我们发现成都市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简称“石室锦外”)有一个名为“无量馆”的“自制”博物馆,里面的藏品不仅有“上古彩陶”“商周的青铜器”,甚至还有诸如太阳神鸟、长信宫灯这样的禁止出国(境)展览 “国宝级文物”……








不过,这些栩栩如生的“文物”,都是学生们自制的!


在石室锦外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们选择由商至清的代表文物,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些瑰宝复制下来一一从古朴的文字铭刻到繁复的图案花纹,从“长信宫灯”的金属质感到 “司母戊鼎”的铭文细节……学生们在作品中凝结了对历史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












微型博物馆“无量馆”位于石室锦外的“存古学堂”内,面积不大,但却是学生们亲手打造、精心布置的。起名“无量”有两层内涵,第一层取“无量”本义,有学无止境、志意难量之蕴;二为纪念存古学堂第一任校长谢无量先生。该校校长潘万勇说:“青砖灰瓦间凝聚着学子们对千年文明的独特理解。”




“无量馆”设立并开放后,不仅收到了学校师生的欢迎,还迎来了不少外校教师的关注,纷纷派出代表前来了解和学习。他们认为,学生们“复制”文物,不仅会学习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知识,还会运用到美术知识,更会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五育并举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




除了对文物的复现,“无量馆”更承载着一代人与古老文明的对望。贴在墙面的,正是学生们为自己亲手制作的文物撰写的解说词。他们遍查典籍,将晦涩的史料化为生动的表述:陶羊烛台承载着汉代“衔烛照夜”的浪漫想象,猪纹陶钵暗合良渚文化中“丰饶共生”的农耕信仰,青铜纵目面具的双瞳则延伸出古蜀先民“目纵观天”的宇宙哲思。搭配精心录制的视频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如画卷舒展,沉默的古物在学生的笔下获得新生。









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技术,“无量馆”展现出独特的跨界魅力。石室锦外的学生们还运用网络画板对文物纹样进行数字化解析,并对其中部分复杂纹样进行了重现与创新重建。













“无量馆”虽仅百余平米,却承载着石室锦外学子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无量馆”是一颗虽小却明亮的珍珠,凝聚着石室锦外学生的热爱、探索与创新。该校党委书记张华表示,“无量馆”的建立,需要严谨的考据与大胆的创新并存,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灵动共鸣。

据了解,石室锦外的前身为始建于1910年的存古学堂。自存古学堂建立以来,学校以“德行至善,行知至美”为办学理念,悠悠岁月中始终不渝地引领学生深入品读历史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底蕴,建设雅文化,追求真教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