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5年,作为房地产领域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抓手之一,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图正式出炉。

日前,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推进“四好”建设,增强城市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全面提高城市韧性,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新变化,城市发展也进入了向存量要增量的新阶段。住建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在重视存量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受到了政策层面的关注。过去几年,住建部也发布过多个部级文件对这一工作进行规范,如2021年的《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2023年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等等,但在顶层设计层面,城市更新的路线图仍然有所空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秘书长刘佳燕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首次在中央层面为城市更新提供系统性战略框架,推动其从行业专项工作向跨部门、跨领域的国家行动升级,体现了中央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抓手之一,强化其在城乡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此前侧重技术性规范的文件相比,《意见》政策层级更高,强化跨部委、跨领域的统筹协调,提供了更为综合的国家战略指导,以有效应对部门协同不足的治理挑战。

顶层设计正式出炉

虽然城市更新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城市更新的意义和重点也发生了变化。

2月底,在2025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春季研讨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凯发布课题成果《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时指出,2011—2020年,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速控制在3%以下,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得到了有效地引导和管控。2020年后,主要中心城市的当年建设中存量用地投入比在30%以上,城市化越来越进入到深度提质增效、使用存量用地的时代。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测算,“十四五”期间,预计城市更新总投资约为20万亿元,完成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以此推算2024年及今后,城市更新每年约为3.66万亿—4万亿元的建设空间,市场规模空间较大。

也是因此,近年来的一些高层会议和政策文件,屡屡将城市更新作为房地产领域的重点。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及,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2024年7月底,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将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作为四大行动之一。

不过,尽管大政方针中常常提及,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实践,但直到《意见》出台,城市更新在顶层设计上的缺口才有所填补。中指研究院研究总监吴建钦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意见》是直接以城市更新为关键词出台的顶层设计,通过多维度任务部署和系统性保障措施,为城市更新提供了顶层设计框架,对各地在“十五五”期间推动系列政策创新、制定重点任务、明确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告别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意见》在多个部分强调了在城市更新中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搞大拆大建,禁止拆真建假。

在总体要求中,提到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以用促保,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在主要任务中,第一条“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强调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加快拆除改造D级危险住房,严禁以危险住房名义违法违规拆除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物、历史建筑,第四条“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强调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做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前期工作,不搞大拆大建;第八条“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提出,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全面调查老城及其历史文化街区,摸清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划定最严格的保护范围。开展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建立健全“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的保护前置机制。加强老旧房屋拆除管理,不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古民居,禁止拆真建假。

“《意见》强化保护机制,提出划定最严格的保护范围,通过严禁以危险住房名义违法违规拆除改造、禁止拆真建假等刚性约束,为历史文化遗产构筑了坚实的制度防线。”刘佳燕表示。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意见》既有建筑的改造的表述来看,基本都是推动微改造,即便是D级危险住房也不一味拆除,而是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种方式,另外对于城中村改造也明确不搞大拆大建。那么哪些要拆呢?就是群众改造意愿强烈、城市资金能平衡、征收补偿方案成熟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四好”推动城市开发建设转变

李宇嘉认为,《意见》对于城市更新行动的部署,最大的看点就是不再将城市更新作为增长、投资、推动楼市发展的工具,而是上升到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满足居民美好生活诉求,甚至是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内循环”增长模式打造的一个路径。

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意见》的工作要求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放在了首位。刘佳燕对此指出,“四好”理念是住建部近年来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政策导向,《意见》将其转化为实施机制,推动城市更新中通过多层级、全周期品质提升机制,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转型。“好房子”体现在对危险住房的拆除改造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同步完善节能改造,切实提升居民的基本居住品质和安全;“好小区”强调依托老旧小区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整治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优化长效管理和居民参与,确保改造成果能够持续惠民;“好社区”以完整社区为载体,整合便民生活圈与嵌入式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居民和专业规划师、设计师的参与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好城区”则指向宏观尺度,通过更新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的功能转换和业态升级,打造更具活力的城市空间,实现“人、城、产”的协同发展。这意味着,“四好”理念不仅适用于新建项目,更为城市更新提供了系统性的品质提升路径,是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此外,《意见》也再次明确加强财政为主的资金支持,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城市更新,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REITs等等。温彬表示,2025年城市更新将在稳定投资、联动产业、促进消费和提升城市功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扩大内需形成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