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汉文帝被周勃、陈平等军功大佬拥立为皇帝之后,其他的刘姓王爷之中,谁最尴尬呢?大家可能会觉得刘襄、刘章兄弟,毕竟这俩一开始就是皇位继承者中呼声极高的人,而且在平定诸吕之乱中立功最大,刘襄还是刘邦的长子长孙。但其实还有一个人比他们更加尴尬,那就是淮南王刘长。
刘长尴尬在哪里呢?三个方面:第一是因为刘长跟已故的吕后感情是众所周知的深厚,从全面倒吕这个角度来讲,他在政治上是属于重点打击对象;第二是因为刘恒当上皇帝之后,刘邦的8个儿子中,就剩老四刘恒和老七刘长两个了,从皇权威胁上来讲,他对刘恒的威胁性是最大的;第三是因为刘长这个人生来刚猛,是继楚霸王项羽之后又一个力能扛鼎的大力士,从风险可控性来讲,勇猛好斗的他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那么,我们把思维回放到汉文帝即位之后的“皇权、相权、王权”三方博弈的政治局面当中去,汉文帝在政治上最占优势,毕竟他是走完合法流程的皇帝;军功集团在实力上最占优势,他们盘根错节地联姻结盟,已经把己方实力板块化了,基本盘最稳;而刘姓王爷则成为了夹心饼。
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实大家其实应该很熟悉,也知道最终结果必定是一家通吃的。只是破局的手法各有异同而已。汉文帝采用了什么破局方法呢?温水煮青蛙,以时间换空间。非常之高明,具体的细节咱们会陆续讲到的。今天只介绍一下他的整体思路,其实就是扶持一方的同时在打压另一方,等到这两方的势力都被调配到可控范围,再各个击破。
汉文帝上位之后,立马就进行了一波三方势力平衡。具体的操作和结果就是:安排了亲信宋昌任卫将军去镇抚南北军、心腹张武为郎中令接管宫廷禁军;把原本属于军功集团的相权添加点彩头重新交回他们的手里,让周勃当了右丞相、灌婴当了太尉、陈平当了左丞相;然后全面扶持在吕雉一朝遭受严重打击的刘姓王爷,比如刘友的儿子刘递被封回了赵王(原属吕禄),由赵分出的常山国也还回赵国;琅邪王刘泽被封为了燕王(原属吕通),琅琊和济南也全都还给了齐王;废鲁国(原属吕家女婿),将薛郡还给了楚国。
这里要讲一个三足鼎立的最基本原理,那就是不管是谁,在没有一举拿下其他两方的绝对实力之前,一定要想尽办法让局中的三方都有不下牌桌的自保能力。否则,就一定是兔死狐悲、唇亡齿寒的结果。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原本最为尴尬的淮南王刘长反而爆发了蓬勃的政治生机。毕竟他是汉文帝刘恒唯一在世的弟弟,汉文帝需要把他打造成为一面政治旗帜、一个政治标杆,当然也需要临时拉拢他去共同对抗其他势力。
但是头脑相对比较简单的刘长是想不通背后这一番复杂逻辑的,还真以为他是他爹刘邦唯一一个人见人爱的儿子,以前吕后溺爱他,现在哥哥刘恒也溺爱他。所以,便真觉得自己是大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了。开始在作死的路上狂奔了。
刘长这个人有多作呢?史书上只说他恃宠而骄,但有些细节上却让人不寒而栗。比如他跟刘恒相处,不分场合,都是以兄弟之礼去示人的,这一点就非常危险。正确的做法就是先论君臣关系再论兄弟关系,你在任何场合都是叫刘恒哥哥,刘恒怎么去维护皇帝的权威呢?又比如他在生活服务的待遇级别上也毫不避讳,直接就对标了哥哥刘恒,这同样是权力游戏中的大忌;再比如,汉文帝制定的各种政策法令,只要他不满意,他是完全可以置之不顾的,搞得汉文帝根本管不了他一样……
当然,这些桀骜不驯、傲慢无礼的事情,在前期的汉文帝心中都是可以容忍的。我的好弟弟,我留着你还有大用呢,等你变得可有可无或者你得寸进尺的时候,哥哥再跟一起来算总账。
公元前177年,也就是汉文帝三年,10月,长安城内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案件:当年由刘邦亲自敕封的开国功臣,历经高祖、惠帝、吕后三朝的国之元老辟阳侯审食其(shěn yì jī),在自己的家中被人活活打死!
这件事谁干的呢?正是我们的刘长同志!
这件事情性质之恶劣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死者身份显赫,第二是案发地点在天子脚下,第三是行凶者是在大白天毫不避讳地公然杀人,随后更是残忍地割下了死者的头颅,四处“炫耀”。
事后刘长驰马奔至宫中,向汉文帝脱去上衣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贼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
刘长陈述的审食其三条罪状其实没有一条是站得住脚的。他母亲赵姬和刘如意之死跟审食其有什么关系呢?还有吕氏外戚专权是审食其可以谏阻得了的吗?如果这就该死,那周勃等前朝老臣谁不该死?他怎么不去击杀周勃等人呢?
但是,面对如此恶性事件,一向贤明的汉文帝处理起来却十分暧昧,居然顾念兄弟之情,认为刘长为母报仇而情有可原,特赦了刘长。
(刘长)乃往见辟阳侯,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驰走阙下,肉袒谢罪。帝伤其志为亲,故赦弗治。
这件事情,很多人都只是将其理解为汉文帝刘恒对刘长的包庇纵容,其实没有这么简单。从审食其跟吕后的关系来讲,汉文帝本身就有足够的意愿想要审食其死。刘长用这么荒唐粗暴的手段和理由杀了审食其,却能逍遥法外,这背后究竟有没有汉文帝的授意呢?有没有可能刘长就是被汉文帝在当枪使呢?
自此之后,薄太后和太子以及百官都很惧怕刘长。刘长也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讲白了,刘长就是把自己当成了第二个皇帝了。
又过了三年,即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又发生一件让人感觉十分蹊跷的事情——刘长让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然后就把刘长召至长安审查。
这件事蹊跷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刘长造反的方式是不是过于奇葩了?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这怎么看都有点跟小孩子过家家闹着玩的味道;另一个是既然都决定造反了,刘长怎么会乖乖跑到长安去接受调查呢?那跟去送死没有什么差别嘛!
刘长到了长安之后,果然引起群情激愤,朝中大臣一致上书列举其罪名,要求汉文帝对其杀无赦。
但是,汉文帝又演上了。先是说自己不忍心直接宣判弟弟死刑,让有关部门去审理此案。等有关部门判了刘长死刑之后,他又以顾念兄弟之情为由,赦免了刘长的死刑,只想废黜其王位。在群臣的力谏之下,汉文帝最后才把刘长流放至蜀郡严道县邛崃山邮亭。而且还特许每日给刘长每日供应肉五斤、酒二斗,并命令昔日受过刘长宠幸的妃嫔十人随往蜀郡同住。
大家是不是觉得汉文帝对弟弟刘长太过宽容了?但是大家可能忘了,有些人是可以做到杀人不见血的。汉文帝其实就是在逼死刘长。因为刘长这次流放其实没那么简单,而是从长安一路游街示众到发配之地的。
载长以辎车,令县以次传之。
这件事情谁看明白了呢?大臣袁盎!袁盎觉得汉文帝这么做不厚道,便跟汉文帝说:陛下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杀弟的恶名如何是好?
汉文帝表示自己只是想让刘长尝尝苦头,然后就会赦免他。
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袁盎所料一样:从小就没有如此丢过人的淮南王,最终,绝食而死!
淮南王果愤恚不食死。
刘长死后,汉文帝把气都撒到了沿途那些没有照顾好刘长的官员身上,让他们一律给刘长陪葬去,以此来获取自己的良心安稳。
但是,这事没这么容易翻篇,老百姓还是有一定记忆的。孝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有百姓作歌歌唱淮南王的遭遇说:“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啥意思?民间很多人还是知道刘长的死跟你刘恒有极大关系的。
汉文帝听到后,就叹息说:“尧舜放逐自己的家人,周公杀死管叔、蔡叔,天下人称赞他们贤明。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不因私情而损害王朝的利益。天下人难道认为我是贪图淮南王的封地吗?”于是徙封城阳王刘喜去统领淮南王的故国,而谥封已故淮南王为厉王,并按诸侯仪制为他建造了陵园。意思是自己并不是因为想收回刘长的封地才逼死刘长的。
关于刘长之死,很多人都觉得就是刘长咎由自取。这其实没错,刘长确实是自己作死,但是大家如果真正读懂了《郑伯克段于鄢》那篇文章,会不会发现汉文帝逼死刘长和郑伯杀死弟弟段的手法如出一辙?就两个字“捧杀”嘛!
人性之恶,很多时候恰恰体现在杀人不见血之上。放任你去犯错、去作恶,然后等你干了天理不容的错事之后,名正言顺地让你去死。
刘长这孩子其实最缺的就是管教嘛。刚生下来,亲生母亲赵姬就自杀了。抚养他的吕雉对他特别的溺爱,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不骄纵?你汉文帝作为他唯一的亲长了,确实做得很不好。你跟你儿子汉景帝在这一方面真的有得一拼。汉景帝刘启还是因为上面有个老妈窦漪房所以处处容忍弟弟刘武,你呢?纯捧杀嘛!
其实你应该是知道军功集团最开始是想拥立淮南王刘长为皇帝的,所以你一开始就并没有真心把他当成自己的弟弟看,而是把他当成了皇位的潜在威胁者。只不过当时你自身实力并不强,需要这个比较虎的弟弟去充当一根搅屎棍而已。利用熊孩子去闯祸,这永远都是屡试不爽的嘛。
刘长的骄纵不堪、违法乱纪,统统被你偏袒庇护下来了,难道你不知道这是取祸之道吗?刘长后面猖狂到在你面前不称臣而是直接拍着你的肩膀喊“哥哥”,你心里真的没有想法吗?刘长公开享受皇帝待遇,你内心真的接受吗?刘长光天化日之下不走任何司法流程就杀死了开国功臣辟阳侯,这事真的跟你没有关系吗?刘长杀辟阳侯的辩护词真的经得起推敲吗?刘长随后的种种胡作非为真的不在你的意料之中吗?
(刘长)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讲句难听的话,刘长摊上你这么一个哥哥,只能说是在劫难逃了。
其实,早在汉文帝溺爱弟弟刘长之初,当时的朝中名臣袁盎就上书劝谏过文帝:对诸侯王太过放纵,将来必然生患!只是汉文帝装聋作哑就给忽视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呢?不就是要给刘长造成一种错觉,让他觉得他干什么你都会帮他兜底呗!但其实你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袁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上不听。
在杀了审食其依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之后,刘长更为放肆:他直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封国里任意改变律法;对于朝廷所派遣的官员,更是随意打杀;甚至于后来,他开始使用起天子仪仗。任命官员也是随心所欲,都到了可以给人封侯的地步了……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你怎么忍不住了?你忍不住也没关系,把弟弟好好教训一番,让他再也无法轻松作恶也行呀!你自己“不忍心”伤害兄弟感情,让你舅舅薄昭写信去警告他是几个意思?一个从小就横冲直撞的小霸王,他能服你舅舅?他可能唯一有点服的人就是你这个哥哥!
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谕之,引管、蔡及代顷王、济北王兴居以为儆戒。
刘恒呀刘恒,你可能是个好皇帝,但你一定不是一个好哥哥!
有些人,心是一颗杀人心,但是手上永远不愿意沾血!后世的袁绍和弟弟袁术,其实就是类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