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海艳
大别山,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横亘江淮,俯瞰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大别山根据地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神话,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1947年8月,一支直插敌人心脏的勇猛之师——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相持进入战略进攻的序幕,标志着中国革命解放战争的历史性转折。
回望大别山的革命斗争,邓小平强调,“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这是艰苦斗争的过程。”在这样一场艰苦斗争中,刘邓大军成功创造了无后方作战的奇迹。其中最令人称道的事迹之一就是打胜“棉衣战”,依靠全军自己动手解决部队10万余人过冬棉衣的问题,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棉衣战”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政委邓小平不畏强敌、运筹帷幄的军事智慧,同时更是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十六字内涵的真实写照。
一、依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设法自筹冬衣
1947年秋,10月的大别山已是细雨霏霏,寒风凛冽。在大别山广阔的战场上,12万南征野战军身上却仍穿着渡黄河时的单衣,脚上穿着手编的草鞋,不分昼夜地与国民党30余万主力军周旋,时刻寻找战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战士们在白天紧张的作战中尚不觉得刺骨寒冷,但在夜间行动时却时常冷得嗑牙、发抖,伤病员更是吃不消。如何尽快解决部队10余万人的过冬棉衣,已经成为摆在政委邓小平和司令员刘伯承面前的迫切问题。
◆1947年9月1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指示刘邓部队自己解决棉衣问题的电报。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于部队的冬衣问题十分关心,早在9月11日就致电询问刘邓,了解部队如何解决粮食、被服问题,是否需要第10纵队和第11纵队负责护送冬衣弹药进入大别山。当天,邓小平和刘伯承即回电中央军委,告知粮食不缺,但今年冬衣要靠后方送,尽量争取明年夏衣自给。但大别山距离晋冀鲁豫根据地有千里之遥,中间又隔着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想要庞大的冬衣运输队伍成功进入大别山无异于天方夜谭。中央军委在充分了解这一情况后,于9月16日再次致电刘邓:“你们全军冬衣准备,不要将重点放在由后方按时供给上面,而要放在自己筹办上面。你们如能努力收集棉花布匹,每人做一件薄棉衣,或做一件棉背心,就能穿到十二月、一月,那时后方冬服可能接济上来。”
收到中央军委的指示,邓小平和刘伯承决定不给党中央和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增添负担,于当日回电中央军委,告知正在研究棉衣自给办法,将坚决依靠部队自筹冬衣。可是,如何就地解决自筹棉衣问题?棉花和布匹从哪里得来?战士们又该怎样学会缝制棉衣?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是否能够打赢“棉衣战”的关键所在。于是,邓小平和刘伯承找来后勤部门负责人商量,打算总结已有部队采购棉花布匹缝制棉衣的经验,采取向全部队推广的方法,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棉衣问题。
◆刘邓率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0月20日,邓小平和刘伯承共同发出《关于解决棉衣、寻机歼敌的部署》相关指示,要求各纵队沿长江北岸蕲春、广济、黄梅、宿松、黄冈一线展开活动,以半月时间解决冬衣,并寻机歼敌。10月22日,邓小平和刘伯承复电中央军委,“拟于半月内全部解决冬衣,而后再定行动。”为了动员各部队能够顺利在半个月内完成筹集资金、采购棉花布匹、动手缝制棉衣等重要工作,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对各部队负责人说:“全军动手缝棉衣,这件事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各部队的领导同志,一定要充分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二、规定具体筹措方法,严格加强纪律教育
在指令下达到各部队后,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针对“棉衣战”的具体执行问题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1纵杨勇司令员、苏振华政委陪同邓小平来到会场。在热烈的掌声中,身穿军装、腰扎皮带的邓小平,首先向干部们讲解坚持大别山斗争的重大意义以及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站住了脚,不等于没有困难,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很多,当前最大的困难,就是要解决全军12万套过冬棉衣。”到会的干部竖耳倾听邓小平生动实际、意义深刻的讲话,不少人在一字一句认真记录,生怕漏掉讲话关键。
决心易下,事实难为。全军10余万人,住在大别山的小山沟里,去哪里找这样多的布匹?去哪里寻这么多的棉花?即便布匹和棉花有了,又去哪里找这样多的裁缝师傅?去哪找这么多台缝纫机?为了激发干部们的战斗信心,帮助他们摆脱一筹莫展的状态,邓小平接着讲道:“打了高山铺大胜仗,大家笑逐颜开。现在冬天来到,没有棉衣,不少干部愁眉苦脸,愁什么?有了困难就克服,发动群众想办法,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同志们一定要明确,我们是处在无后方的艰难环境中,只有靠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就地解决。布匹、棉花怎么来:一从敌人手里缴获;二向群众和商人购买。”
◆刘邓大军为筹集粮草、鞋和棉花开给大别山群众的收据。
考虑到大别山人民群众生活的艰苦,邓小平特别要求部队,不要给人民群众增加负担,而把筹集资金的重点放在当地城镇的商人和乡村的大中地主身上,有借有还,不失信于民。在筹措布匹、棉花的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强调:“一定要注意工商业政策,坚决防止对商人不讲政策,不讲方法,乱捉人,乱没收。坚决禁止向小商人筹款,就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店铺,也要按价付款。人逃亡者,可留下借条,将来偿还。”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经过反复研究,规定了部队筹措棉布具体的六条办法:(一)抽出得力干部,附以精干武装(一连或一营),进入远距离战争空气不浓的地区,进袭富裕城镇之敌,向商人筹措。(二)收集各城镇之棉布,采取用筹得之款买或抵缴捐款、用黑货黄金、打正式借条办清手续等手段购买。(三)在乡村集镇禁止利用保甲长,并有计划地由政府或随军工作队(或各筹款委员会)对大中地主筹款筹棉布。(四)大军驻地很难筹款筹布,必须分派一团或一营部队,由筹款委员会率领到无战区筹款。为筹措布款有秩序不混乱不影响我军声誉,必须由各纵队各工委抽出政治上强而可靠且有办法的干部,组织筹款委员会。(五)部队以团为单位,组织民运工作队,其任务是领导连队民运工作组工作,随军调查保长及大中地主筹款筹布,调查乡村情况,组织贫民小组,宣传我党政策。(六)各部各工委必须将解决冬衣和资金视为严重的政治任务,特别注意防止乱没收、贪污,严格群众纪律,不住市镇,买卖公平。这六条办法一经公布,部队的干部和战士们有了明确的方向,便立即行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筹措棉布工作中去。
三、躬身缝衣作出表率,开展自制棉衣运动
邓小平一再强调“严守纪律,关心群众”是关系部队能否在大别山扎根的大事。根据筹措办法,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各部队的采买人员四处奔波、不计辛劳,从商店里买,动员群众卖,不管质量、花色,只要能用的一概都要,终于筹齐了所需原料的总量。但筹集到的布匹,既有土布,也有花布,甚至还有纱布。棉花有籽棉、絮棉,也有板棉、毛毯等,总之是宽窄粗细,五花八门。
如何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原料变成可以御寒的棉衣,是摆在部队面前的又一大难关。大部分战士既不会染布,也不会弹棉花,更不会缝纫,可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想出各种攻关办法,有的连队还专门召开“诸葛亮会”来发现部队里可以做棉衣的能工巧匠。困难再难也难不住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们,他们中有人说道:“当初我们不会打仗,让敌人逼的,我们学会了;现在敌人又逼我们学做衣,为了胜利,我们一定要学会。”没有染料,战士们就弄来黄泥、草木灰、锅底黑灰等当地土染料将其都染成灰色;没有弹棉弓,战士们就用竹编、柳条自制弹棉弓,手工将棉籽一粒粒地剥除,弹出又软又平展的棉絮。
◆战士们用竹编、柳条弹棉花。
考虑到邓小平、刘伯承等几位首长的需要,时任司令部军政处处长的杨国宇想让管理科长进城去请几个裁缝来做棉衣。刘邓二人很快便否定了这个请求,坚决表示:“同志们可以自己做,我们也不例外。”邓小平和刘伯承也同干部、战士们一样,自己动手,亲自裁剪,一针一线地缝制。接连几天,邓小平清晨起来没有散步,刘伯承也一改晨读的习惯,二人在一东一西两间农舍窗前缝制棉衣。
邓小平手脚麻利,没几天就兴致勃勃地穿上了自己缝制的棉衣。据晋冀鲁豫野战军老战士苗冰舒回忆,邓小平一边自我欣赏,一边笑呵呵地对刘伯承说:“你看,这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吗?我们的军队就是有这么一个最大的长处,只要我们自己动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又把双袖抬起来,笑着说:“你看,我们身上穿的不是很好吗?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中国手工艺品嘛。”
由于战斗十分频繁,时间紧迫,缝制粗糙,时间一长,有的棉衣里面的棉絮就聚堆了;有的衣面剐破,棉絮脱落了出来。邓小平的棉衣,在部队出大别山的时候,就有许多地方棉絮脱落了。时任第4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陈赓来总部开会,发现邓小平的棉衣太过单薄,立即请后勤部门给邓小平再做一套棉衣。看到战士抱着一套新棉衣送进来,邓小平站起身来严肃地说:“你们的棉衣就比我的还破嘛,为什么偏偏要给我再做一身呢?再说,棉衣破了,可以补一补再穿嘛!”看到大家左右为难的模样,邓小平笑着说道:“这样吧,棉衣既然领来了,就别退了。给小万穿吧,他穿也合身。”所以这件珍贵的棉衣就被邓小平转赠给当时在身边工作的小战士万全。同样的事发生了多次,数件送给刘小平、刘伯承等首长的机制藏青色细布棉衣也被即刻送到哨位上,让轮流站岗的战士们穿上了。在邓小平和刘伯承的亲身示范与指导下,各纵队分头行动。1纵在蕲春、广济,2纵在黄梅、宿松,3纵在皖西,6纵在黄冈,自制棉衣的热潮在全军展开。
四、左手钢枪右手银针,半月奇迹攻克难关
“我们是双枪将,一手拿钢枪,消灭敌人;一手拿绣花针,缝制棉衣,让我们迎接新的胜利吧!”邓小平在干部会上慷慨激昂的号召,激荡着战士们坚决打赢“棉衣战”的信心。据老战士王志立回忆,战士们听到传达后喜笑颜开,纷纷说:“司令员可真有办法,教会咱打胜仗,咱这双粗笨的手,要当女红啦!咱就按邓政委说的来个奇迹给蒋介石看看,人民解放军个个都是全面手!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们!”
战士们粗壮有力的双手,本是紧握枪炮和手榴弹的,现在换了一根细细的绣花针。刚开始缝棉衣,大多都是笨手笨指,小针“走火”刺破手指流血是寻常现象。大别山当地的驻村妇女都主动出来热心传授缝针技巧,可短期特训战士们也难成“巧妇”,只能靠慢工出细活。光钉荷包、锁扣眼、上口袋这些步骤,就处处是难关,常常是缝了又拆,拆了又缝。一针一线缝棉衣那几天,部队驻地的屋檐下、树荫里,到处都见七尺男儿缝棉衣。太阳西下,油灯亮了,许多人还在飞针走线。有时正缝着棉衣,来了敌情,战士们把布和棉花一卷就投入战斗,战斗一停又接着缝起来。
◆战士们低头穿针缝棉衣。
在战士们赶制棉衣的日子里,邓小平和刘伯承不时到各个连队的“手工作坊”中亲自看望和检查战士们缝制棉衣的情况。有一次,邓小平和刘伯承走进警卫排的院子,见几个人正围着一个战士取笑打闹。原来这个战士做的新棉衣,前襟吊起来老高,衣领后面却鼓起一个包,那包大得能放进去一个瓷碗。邓小平见状,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刘伯承先让他把身上的棉衣脱下来,放在门板上,邓小平连忙上前帮他拉平袖子。另一个战士拿来一个碗,刘伯承向战士们示范了“碗口裁领”的方法,裁好的领口不大不小正合适。战士们快板里所唱的那句“兵好当衣难裁,棉衣好做领难开”,在邓小平和刘伯承的指导与示范下,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搪瓷碗就轻易解决了。
1947年11月8日,邓小平和刘伯承致电中央军委,告知经过半个月的时间,“现各部均分散解决棉衣,已解决十分之八”。就这样,依靠着战士们坚定的革命意志与理想信念,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一件件战士们亲手做的棉衣就穿到了身上。尽管这些棉衣经雨一淋、太阳一晒,变成灰不灰、花不花的模样,但这些棉衣是战士们克服困难,自己动手制作的,战士们穿上它,仍感到格外地自豪与温暖。正如当时《战士报》上刊登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英雄挺进大别山,将士何惧冬衣单。棉衣无着自己做,穿在身上心里暖。”
“棉衣战”的胜利离不开政委邓小平的军事智慧与战略眼光、离不开战士们的艰苦奋斗与坚韧毅力,同样也离不开大别山人民的鼎力支持与并肩作战。在大别山南麓作战的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也不禁感叹道:“当时,解决棉衣问题比打胜一个大战役的意义还要大。”在这场特殊的“棉衣战”胜利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十几万战士们都穿上了自己亲手做成的棉衣,冒着风雪严寒,而后又信心倍增地投入到更加艰苦的斗争中去。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