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5月18日凌晨,乌军方面证实,俄军突然发动轰炸袭击,一口气发射了273架伊朗“小摩托”,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轰炸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军事目标。



2025年5月18日凌晨,俄军将乌克兰首都基辅炸成了一片火海

这次袭击的重点,除了首都基辅的军事设施外,还有一个关键目标:基辅州的瓦西里科夫空军机场,据说那里部署着乌克兰最后的美制“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这波无人机攻势,主要目标直指首都基辅,同时也覆盖了乌克兰东部和中南部的多个关键区域。

尽管大规模袭击已非新闻,但这次的规模和强度,再次狠狠地提醒着所有人:这场打了好几年的冲突,远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大量汽车被轰炸



其实,早在2025年2月下旬,俄乌战场就曾有过一次明显的态势升级。

那时,就在双方似乎要坐下来谈谈的时候,俄军发起了一场当时号称冲突以来最大的无人机袭击。

那一夜,超过两百架无人机,辅以数枚高精度巡航导弹,像一场钢铁暴雨般砸向乌克兰全境。



当时的分析就认为,俄军这是在秀肌肉,想在谈判桌上抢占主动、设定调子。

没曾想,才过了短短几个月,相似的场景又一次上演,而且这次无人机来得更猛、更多。

乌克兰方面统计,此次袭击的无人机数量超过了惊人的273架。



这些空中来客,大部分是俄军常用的伊朗“沙赫德”系列,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小摩托”,低沉的引擎声在夜空中连成一片。

基辅无疑是被“重点照顾”的区域,特别是城郊的瓦西里科夫空军机场。



乌克兰基辅州的瓦西里科夫机场出现了大爆炸

这座机场早已没了乌克兰空军那些米格、苏式战机,甚至连西方援助的F-16或“幻影”2000也难觅踪影。

如今,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部署着美制“爱国者”这样的尖端防空系统。



俄军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削弱乌克兰手中这些宝贝疙瘩般的防御利器。

随后的卫星图像清楚显示,机场的战斗机停机坪区域火光冲天,损失不小。

基辅城内,也有多处军事设施未能幸免,爆炸声此起彼伏,一些地方瞬间被火海吞噬。



这种将大量低成本无人机与少量高价值精确制导弹药混在一起用的“混合威胁”,或者更形象地称为“蜂群战术”。

这套战术的核心思想就是“饱和式打击”:一次性放出几百个攻击平台,从四面八方扑过来,让对方的防空系统顾此失彼,手忙脚乱,难以集中有效的火力进行拦截。

说白了,就是逼着乌克兰把手里那些数量有限、造价昂贵的防空导弹打出去。



每一架“沙赫德”或者俄制“格拉尼”之类的无人机,成本可能几万甚至十几万美元,可用来拦截它们的防空导弹。

尤其是西方援助的先进型号,一枚的价格轻松就能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

这就是成本不对称。



就算防守方能击落绝大多数来袭无人机,他们在经济和资源上的消耗,也远不是进攻方能比的。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正是无人机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大行其道的关键所在。

除了基辅,乌克兰中南部的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及东部的顿涅茨克地区,也是俄军无人机集群瞄准的重点。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不仅是乌克兰重要的工业、金融、科研中心,它周边的第聂伯河中段和顿巴斯地区更是乌克兰主要的矿产资源聚集区。

俄军打击这些地方,目的十分清晰:一方面想破坏乌军的后勤补给和工业生产能力,为他们自己的地面部队开路。

另一方面,如果俄军能最终控制这些区域,乌克兰将失去大部分的矿产财富。



这对泽连斯基当局无疑是釜底抽薪,要知道他们刚刚在5月初跟美国签了份《重建投资基金协议》,正指望着靠这些资源吸引投资、换取支持呢。

选择在深夜发动攻击,也是俄军的老套路了,一来能降低乌军夜视设备的效用,二来也能让平民更难疏散,制造更大的社会恐慌,瓦解乌克兰民众的抵抗意志。



就在俄军发动大规模空袭的前两天,也就是5月16日,俄乌代表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上演了一场万众瞩目的“久违对话”.

这可是自冲突爆发近三年来,双方罕见的一次面对面接触。

当天的谈判持续近2个小时。





俄方代表团开出的停火条件,依旧是强硬得难以接受:俄罗斯代表团要求乌军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撤军,并限制自己的军队规模,承诺永远不加入北约,并且推动西方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

这些条件,乌克兰方面显然不可能答应。



5月16日的和谈基本上无果而终

战场上的军事压力,和谈判桌上的强硬姿态,就这样相互呼应着。

英国有消息人士引述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的说法称,泽连斯基的团队对于和俄罗斯进行任何实质性谈判都感到“恐慌”。

因为“没人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感觉局势正在滑向一个更不可控的深渊。



对于泽连斯基个人而言,他面临的困境尤为复杂。

他心里清楚,这场仗一旦不是以某种“胜利”的方式结束,或者他签署了任何可能被国内视为妥协甚至投降的文件,他个人的政治前途乃至人身安全都可能面临巨大风险。



这种风险可能来自乌克兰内部的激进军事力量,也可能来自其他的政治对手。

所以,维持战争状态,对他来说似乎变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路径依赖”。



就在这场俄乌冲突多方博弈、局势胶着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没闲着.

那边的政治风向,也在悄悄给战局添了一把火。

5月17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语出惊人。

他说得那叫一个自信,“如果不是普京陷进了泥潭,俄军的坦克早在5个小时之内就能开进基辅!”



特朗普的想法也够直接了:如果美国一刀切、彻底断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再加上欧洲短时间内根本补不上这个空缺,乌克兰很可能就会在俄军的压力下崩盘。

在他眼里,这场战争没什么情感成分,只有硬实力博弈。

该让的地儿让出来,战争自然就结束了。

至于乌克兰要牺牲多少国土和利益,那并不是他首先关心的问题。



欧洲国家在这场冲突中的角色,也显得颇为微妙。

他们嘴上对乌克兰给出了大量的支持和承诺,也对俄罗斯实施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引火烧身,始终不愿直接跟俄罗斯发生正面冲突。

在一些观察家看来,他们更像是停留在“开会”讨论和“挑唆炮灰上阵”的阶段,而缺乏真正有决心、有能力去扭转战局的关键性行动。



每一天都有新的伤亡数字跳出来,每一轮似乎带着希望的谈判最终都以失望告终。

对于那些身处战火中的乌克兰普通民众而言,他们或许早已厌倦了各种宏大的地缘政治叙事和冷冰冰的战略算计,他们唯一的渴望,就是和平的曙光能够早一天照亮他们的家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