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颗牙齿都值得温柔以待”——这是深深镌刻在威海口腔医院南院区口腔护理34名护士心底的温暖信念。每天他们穿梭在口腔专科诊室,凭借精湛的技术、贴心的服务、默契的协作,用专业与爱心,为患者构筑起一座坚固的口腔健康堡垒。
日常临床上,他们不仅是医生的得力助手,也是患者口腔健康的贴心守护者,在儿童心理护理、医护四手操作、术后延续护理等方面表现出色,多次荣获区级“优秀护理团队”称号,在小小的牙椅间以年均8万余次的护理配合,书写着新时代口腔护理的温情答卷。
护理人员在调试设备。
情暖童心,用爱撑起儿童牙齿“保护伞”
在儿童口腔科,护士们不只是护理工作者,更是孩子们的“笑容陪伴者”。面对初诊时紧张哭闹的小患者,他们会主动蹲下身来,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耐心沟通,比如把“橡皮障”比作“牙齿穿的防水小雨衣”,将口腔治疗形容为“牙齿勇士的探险之旅”,温柔化解孩子心中的恐惧。
治疗前,他们以陪看动画、玩玩偶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放松心情;治疗中,用温柔话语鼓励孩子积极配合,协助医生高效操作;治疗后,送上可爱的小贴画,表扬孩子们的勇敢……这种贯穿诊疗全程的细致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消除孩子们对治牙的恐惧,让他们从抵触转为主动配合,更让家长倍感安心,从而显著提升了儿童口腔治疗的成功率。
在方寸诊室之外,他们也同样践行“守护儿童口腔健康”的承诺。自2021年以来,儿童口腔科护士走进环翠区30余家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解护牙小知识,为5265名儿童建立口腔档案,构筑起乳牙的早期防护屏障。
南院区部分口腔护理人员合影。
专业守护,做医生默契的“黄金搭档”
口腔门诊护理工作不同于传统病房护理,比如牙体牙髓科的护士,需熟练掌握150多种齿科器械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需要具备四手操作时“预判式”的配合能力。为了更快速准确完成器械传递,他们都撰写了自己的“工作秘籍”,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名医生的操作习惯:李医生习惯先试尖片再充填、陈医生常用0.04锥度锉……这让他们在口腔治疗中,很好地成为了医生最默契的“黄金搭档”。
在口腔显微镜下根管治疗过程中,护士的左手始终悬停在吸引器上,像精准的“口腔清道夫”,及时吸走血水和碎屑,右手则化身“器械管家”,随时配合成为医生的“第二双手”。为练就这门“手上功夫”,他们编写了专科操作手册,标记了上百种不同器械的传递动线及摆放位置。通过千万次的刻苦练习,他们的操作达到了如今“行云流水”的境界。护士在显微镜下传递的不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他们追求极致的匠心。
细节护理,织密口腔健康“防护网”
对于患者而言,口腔治疗需要的不仅是专业医学操作,也需要贴心的陪伴与悉心的呵护。在口腔修复科护士站的抽屉里,整齐码放着老花镜、助听器和放大镜,这是为老年患者特别准备的“关怀三件套”。护士们还悉心记录着每一名患者的咬合习惯、慢性病史,量身定制护理方案,治疗结束后第一时间送上大字版的“义齿护理指南”,帮助患者适应新义齿。
治疗后的回访也是护士们每天的工作之一,通过电话、微信,他们密切关注患者的义齿使用情况,帮助老人重新找回“想吃就吃”的幸福。这些护理细节,既是对护士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
不仅如此,口腔正畸科为长发患者准备的爱心发圈,避免就诊时发丝干扰;建立医患交流群,实时分享正畸经验,缓解治疗焦虑;将口面肌训练视频制成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为患者提供权威的训练视频。颌面外科的“急救三件套”——术后必备的棉球袋、补充能量的爱心糖果、24小时在线的咨询服务,从专科护理到心理疏导,编织起了全方位的爱心守护网。在口腔种植科,护士们严守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术后详尽讲解康复注意事项。在口腔特诊科和牙周科,他们成为科普达人,用模型与短视频传播口腔预防知识。
从年幼孩童到银发长者,威海口腔医院南院区护理团队用专业的技术,细致的服务和热忱之心,用“匠心”践行“初心”,以强大的团队凝聚力与执行力,树立起了“专业可信赖、亲切有温度”的护理品牌。未来,他们将继续用爱书写护理篇章,用专业守护万家笑容,为口腔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护理力量。
刘亚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