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俄乌战争爆发已逾三年,和平的曙光似乎才刚在伊斯坦布尔谈判桌边隐约浮现,血雨腥风却再次席卷基辅的夜空。5月18日,在俄乌代表于土耳其会晤不到48小时后,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乌克兰军方称,此次空袭共动用了多达273架无人机,目标直指首都基辅及东部多个重镇。和平谈判尚未落笔,杀伤性袭击却已先行,表明这场战争的剧本远未走向终幕,反而可能在“和平”名义下迎来新一轮激化。



俄方的这一行动,绝非偶然,更不只是军事层面的“技术打击”。它是在特朗普宣布即将与普京进行直接通话、并希望借此“实现停火”的关键时间点上发动的,目的直白:在任何西方主导的和平结构成型之前,俄罗斯必须用火力重新划定战场上的主导权。273架无人机,不仅是破坏物理空间的攻击,更是对和平议程本身的一次精准轰炸。

这种节奏上的紧逼,反映出俄方的战略深意。根据乌克兰高官披露,俄罗斯在谈判中提出的核心停火条件之一,是乌军全面撤出俄方声称“拥有主权”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州。这一立场比俄美上月秘密磋商所形成的和平协议草案更为强硬。换言之,俄方正以战逼谈。

而乌方的回应则显得颇为被动。在谈判桌上无力驳回俄方条件,在战场上则疲于应付俄军的攻势。此次袭击持续九个小时,直至当地时间上午9时才解除空袭警报。虽然乌克兰防空系统成功拦截了88架攻击型无人机和128架模拟目标,但仍有一人死亡、三人受伤,包括一名年仅四岁的儿童。这场空袭不仅撕裂了和平谈判的氛围,也加深了乌克兰社会对“和平是否真实存在”的怀疑。



更微妙的是,美方此时表现出的“双重节奏”。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大张旗鼓,宣称要与普京通话、“亲自达成停火”,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返白宫的竞选资本之一。另一方面,美国现任国务卿鲁比奥则谨慎表态,声称对战俘交换协议表示欢迎,并透露俄方正在“准备文件”,但未明确表示美方是否接受俄罗斯最新提出的停火框架。这种前后不一的外交态度,令乌克兰在美俄之间越发成为被操盘的棋子,和平的定义也随之变得模糊而操弄。

更需要警惕的是,俄军这次空袭的时间点,或许也是对“特朗普—普京热线”计划的精准回应。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当天明确表示,正在为最高领导人通话做准备,这场通话如果顺利进行,将标志着俄美战争沟通机制自全面开战以来的首次重大突破。特朗普甚至放话:“除非我与普京面谈,否则这场冲突不会有任何进展。”这是对拜登政府在乌克兰议题上长期拖延态度的尖锐批判,也暗示了战争解决方案可能在西方政治格局转换中出现“交易化”苗头。



从俄罗斯的角度看,采取如此大规模无人机袭击,是一种“谈判前先还原战争现实”的冷酷逻辑。在战场上获取制空与心理优势,才能在谈判中占据发言主导权。无论是乌方的战俘交换,还是俄方的主权要求,这场“和平谈判”在本质上更像是双方试图调整战线、重新部署力量的中场休息。对于平民而言,和平的迟迟不至却意味着更多家园化为废墟、更多年轻生命陷入绝望。22岁的瓦季姆面对家园成瓦砾,茫然无助的眼神,就是这场战争最真实的注脚:谈判桌上无论书写什么语言,导弹起飞的那一刻,和平就已

值得深思的是,土耳其作为此次谈判的东道主与调解方,虽一再高调强调中立,但面对俄军紧随而至的暴力升级,其影响力与可信度也遭受挑战。如果调解机制缺乏强制保障能力,和平谈判将沦为另一场表演式外交仪式。而在这种国际结构中,真正主导战与和的,依然是美国与俄罗斯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意图,而非乌克兰或其他调解者的意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