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上过军校的毛泽东,为何总能以弱胜强?毋庸置疑,毛泽东的16字诀在后续的抗日战争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尤其是针对日寇的“拉网扫荡”,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了中华大地。这16字诀背后,隐藏的是毛泽东与众不同的军事思维和指挥才能,这一点也是毛泽东和其他将领都不同的地方,成为了毛泽东的“必胜秘诀”!

1928年5月18日,井冈山坳的晨雾还未散尽,毛泽东在茅坪村八角楼铺开泛黄的纸页,用狼毫笔写下四组短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彼时朱毛会师仅月余,弱小的工农革命军正被数万国民党军围困于罗霄山脉,缺枪少粮的战士们在密林竹海中辗转周旋。毛泽东从湘赣边界的游击烽烟里抽丝剥茧,将零星的战斗经验升华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战略纲领。十六字诀如暗夜火种,不仅照亮了井冈山的崎岖山路,更在三年后的龙冈大捷中化作埋葬十万敌军的燎原烈焰,成为世界军事史上游击战争的理论丰碑。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第一次反“围剿”时,红一方面军在龙冈战斗中缴获的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的怀表。怀表直径5厘米、链长24厘米,非常精美,是在龙岗战斗中被红4军第10师师长王良缴获的,1932年王良牺牲后,该表由罗瑞卿保存,并于1959年捐赠给军事博物馆。



▲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缴获的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的怀表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给了国民党军当头一棒,更是毛泽东十六字游击战作战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重要体现。

1930年10月,历时半年的中原大战结束。红军和根据地的蓬勃发展给国民党统治集团造成了极大的震惊。蒋介石立即下令调集重兵,任命14个“剿匪”督办,对各苏区的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其中首要目标就是红一方面军及其所在的中央苏区。

至12月上旬,蒋介石已陆续调集国民党“围剿”军11个师又两个旅共10万余人到达江西,以江西省主席、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企图尽快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消灭红一方面军主力。

此时,红一方面军约有4万余人,虽有很大发展,但与国民党“围剿”军相比,仍处于弱小地位。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是否打南昌和如何粉碎敌人“围剿”的问题。10月30日,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又在江西新喻(今新余)的罗坊召开紧急会议,就集中方面军主力在苏区内作战,还是红1、红3军团分开在赣江两岸各自为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已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毛泽东分析了赣西地区的战场地形,认为分开作战会分散我军力量,容易被各个击破,彭德怀也支持毛泽东的看法。最终会议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红一方面军退入苏区,利用苏区内有利的地形条件,在苏区群众的支援下,打破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11月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下达“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红军主力随之开始东渡赣江,向苏区内转移,进行反“围剿”的各项准备。

11月中旬,国民党军开始进攻,红军主力则遵循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一边战略退却一边寻找反击时机,苏区党政军各级组织也在总前委统一领导下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国民党军虽开始声势浩荡,先后进入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等地寻求红军主力决战,却一次次扑空,完全找不到我军的踪迹。12月下旬,国民党军主力5个师先后到达龙冈、源头、洛口、头陂一线,在红军和地方赤卫队、暴动队的不断袭击中逐渐士气低迷。红一方面军也逐步从赣江东岸撤至黄陂、小布、安福圩、砍柴冈、平田地域集结待机,红军的反攻条件逐渐成熟。

为了鼓舞官兵和苏区民众的士气,一鼓作气达到反攻的胜利。12月25日,毛泽东在小布亲自主持召开了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此次大会盛况空前,集结了红军主力、地方武装、赤卫队和群众几万人。毛泽东在会上进行战前动员,讲了克敌制胜的六大有利条件,并为大会提写了表达反“围剿”战略思想的大字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些都让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信心倍增,大家摩拳擦掌,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

对于国民党军部署在西起江西万安、泰和,东至福建建宁相距800里地带的新态势,毛泽东、朱德确定实行“中间突破”的战术,先打敌主力谭道源师或张辉瓒师,将敌分割为远距离的两群,以便各个击破。12月28日,鲁涤平令其深入苏区的5个师向宁都以北黄陂、小布、麻田地区的红军发起总攻。其中张辉瓒率第18师师直属队和两个旅于29日由东固孤军冒进龙冈。

红一方面军总部得悉第18师主力向龙冈推进,当即决定以一部兵力牵制其他师;集中主力分左、右两路秘密西进,希望能趁第18师主力在立足不稳的情况下将其歼灭。

29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向龙冈前进途中,得知第18师主力已到龙冈,当晚便确定了围攻龙冈的部署。

30日清晨,敌军第18师第52旅作为先头部队,师部和第53旅随后,由龙冈向五门岭前进。9时左右,敌军在登山时,受到红3军的迎头痛击。

下午3时,红12军沿龙冈南侧从敌背后发起猛烈攻击,红4军和红3军团从龙冈北面高山上猛冲下来。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战斗,红军完成了对第18师主力的合围,发起进攻。敌军被四面包围,到处突围却无力抵抗,最终全线溃散。傍晚时分,战斗全部结束。



此次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近万人。不仅缴获各种武器9000余件、子弹100万余发,更活捉了前线总指挥兼师长张辉瓒,其随身携带的怀表和手枪成为红军的战利品。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首战大捷。

国民党军第18师主力被歼后,深入苏区的其他各路“围剿”军开始退缩。1931年1月1日,红一方面军乘胜发起追击,于3日在东韶再歼国民党军第50师1个多旅,此后,各路国民党军闻风丧胆,争相撤离苏区。

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通过反“围剿”作战,红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3万人,缴获各种枪1.2万余支,迫击炮4门,子弹120余万发,电台2部。红军的装备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近一倍,质量也大大提高。



▲油画《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作者:崔开玺 郑洪流 张文源 艾轩

之后,红一方面军又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作战,打击苏区边沿地区的反动地方武装,使苏区进一步巩固并向北推进到更广大的地区。通过深入发动群众,红军筹措了足够的粮食、经费,苏区广大青年踊跃参加红军,俘虏的数千名国民党军经教育后一部分补入红军,加上新编入的红35军,红一方面军发展3.4万余人,部队得到极大的发展。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首名为《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词,是1931年春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在指挥第一次反“围剿”后即兴创作的。

正如词中所言,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增强了红军在国民党军占绝对优势兵力面前敢打必胜的信心,取得了遂行反“围剿”作战的初步经验,鼓舞了苏区军民的士气,让更多人加入红军,为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原思谨,文章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文标题:《毛泽东游击战术“十六字诀”的成功践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