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陶瓷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同时也成为了仿制者的目标。本文从颜色的差异、纹饰的时代特点、釉色的变化和器型的审美原理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强调了在鉴定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藉此,既能提升收藏家及科研人员的鉴定水平,又能推动陶瓷产业的良性发展,增进大众对陶瓷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明清瓷器;纹饰特征;釉质变化;型风格
(一)研究背景
中国陶瓷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陶瓷的制造技术也空前发达。在此期间,陶瓷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而且成为皇家王公贵族以及国际交往的贵重礼物。明清时期的陶瓷,造型精美,纹饰丰富,釉色艳丽,做工精细,是中国古代美术的一朵奇葩。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陶瓷的收藏也越来越受欢迎。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山寨产品层出不穷[1]。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瓷器,因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一直是人们模仿的对象。其赝品多为赝品,有时为赝品,使收藏家与研究人员十分苦恼。在众多的瓷器中,如何对它们进行正确的鉴定,并正确地判断它们的价值,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明清陶瓷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都很高。研究明清陶瓷的鉴别方法,有助于对这一宝贵的文物进行正确的鉴别与保护,防止其被仿冒或毁坏。目前,陶瓷市场良莠不齐,仿如雨后春笋。这不但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且对陶瓷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推广明清青花瓷的鉴定技术,有助于提高收藏家、科研人员的辨伪水平,降低赝品的流通,有利于改善市场生态;推动陶瓷产业健康发展。明清时期的陶瓷,既是中国古瓷的优秀代表,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明清陶瓷鉴别技术的研究与继承,能更好地发掘其文化与艺术价值,促进陶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它还可以促进大众对陶瓷文化的了解与关注,从而提升其文化自信与国家尊严。
一、青料呈色鉴定
(一)进口钴料与国产钴料的区别
明清青花瓷的青料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两者在组成、产地和颜色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从元朝到明朝,青花瓷多使用进口钴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苏麻离青”,其产自中亚、西亚等地的绿色原料,其含铁量丰富,烧成后呈现出特殊的色泽,它的颜色是明亮的蓝色和紫色,像是一颗宝石,给人一种深沉和神秘的感觉[3]。但因其含铁量高,烧成后易产生黑色疵点,成为鉴别元、明早期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自明代中叶以来,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步衰退,以及我国制瓷业的发展,我国的钴料也逐渐被国产钴料所取代。其中,以“平等青”为代表的青品种最为突出。国内生产的钴粉由于含铁量少,色泽柔和,无黑色疵点。用平等青画出的青花图案,线条优美,颜色鲜艳,让人有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二)青料呈色与瓷器时代的关联
从釉色上,可对其年代作出初步判断。从总体上讲,元代到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多采用进口钴料(例如苏麻离青),所以其花纹呈现出蓝紫色,并有黑色疵点的特点。但明中叶之后,由于平青等国产青料的大量使用,使其釉色趋向于柔和淡雅,黑疵也大为减少。所以,在鉴别时,要注意观察青料的颜色,并与其它鉴别因素(如纹饰、器型、釉彩等)相结合,对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的判定。
尽管青料的色泽可以作为判断一件器物年代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不同品种和不同产地的青料,其色泽会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贮存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所以,在对青料的颜色进行鉴别时,要综合各种因素,不能片面或任意地下结论。
二、纹饰特征鉴定
(一)明代纹饰特征
永乐和宣德青花瓷器,以其雄健、大气的特点著称于世。装饰的主题有莲花缠枝莲,海水龙,云龙,以凤穿花等为主体,线条圆润、刚劲,结构丰满,缠枝莲图案以枝叶连绵、繁花绽放为特征,是吉祥、富足的象征[5]。而海水龙纹图案,更是气势磅礴,展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力量。另外,在永乐和宣德瓷器上,也经常有梵文和藏文的装饰图案,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宗教和文化的高度关注。
与永乐、宣德相比,成化、弘治两代的青花瓷装饰更为精致、柔美。装饰的题材主要是花鸟、鱼藻、婴戏等。尤其是婴戏,因其生动活泼、天真烂漫而广受欢迎。另外,成化斗彩瓷器的出土,也使其装饰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嘉靖和万历时期,青花瓷的装饰图案呈现出繁缛、繁复的特点,装饰的内容很多,有云龙,凤,牡丹,麒麟,有瑞兽,也有各种祥瑞之纹。与此同时,道教与佛教等宗教因素也在陶瓷装饰图案中大量出现,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宗教文化的普遍认同与交融。
(二)清代纹饰特征
康熙时期瓷器以其精湛的制瓷技艺和丰富的纹饰题材而著称。纹饰风格既有明代遗风,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在装饰上,不仅继承了明朝的传统,而且得到了一定的创新与发展。装饰的内容很广,有风景,有人物,有花鸟,如鱼藻等,构图精巧,构图严谨。尤其是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由于其青绿色的釉面,精细的装饰,使它成为了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瓷装饰更为精美繁复,色彩更为绚丽。装饰的主题主要是大型的山水、人物故事和吉祥图案,图案构思巧妙,布局巧妙。尤其乾隆青花“粉彩”、“珐琅彩”等纹饰,更是把青花瓷的装饰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色彩鲜明,层次分明,还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态感,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与艺术享受。
三、釉质变化鉴定
(一)釉面的光泽度
釉面最直观的指标就是光泽。明清时期的瓷釉一般都很细腻,有天然的柔光,使人感觉像是一块玉石。在鉴别时,要注意釉面的天然光泽,有没有太过耀眼或暗淡。用化学方法制作的或仿造的瓷器,其光泽常常暗淡无光,缺少层次上的天然变化,与真品有很大的区别。
(二)气泡分布
气泡是指釉面砖在高温下产生的细小气孔,它的分布及形状对釉面砖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明清瓷釉中的气泡分布均匀、尺寸适中,多数为圆、椭圆型。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釉中气泡的分布情况,有助于鉴别该产品的真假和年代。仿瓷的气泡分布常很难和真瓷一样,会有气泡尺寸不均匀,分布混乱或气泡太少的情况。
(三)开片情况
开片是陶瓷釉面由于温度变化和应力释放等原因而出现的一种极细的裂缝。一些明清时期的瓷器,例如哥窑,因其特有的开片纹而闻名。在鉴别时,要注意开片是否自然规整,开片的形状、色泽是否与真瓷一致。人工切割出的裂缝看起来很生硬,很不自然,和真刀切割时那种天然的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四)釉质色彩与质感
不同时代的明清瓷釉质,在色泽、质地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明瓷的釉色多为青白或粉白,釉质光润,色泽晶莹,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到了清朝,釉质会逐步向硬亮青转变,釉面更硬,更密实,更有光泽。另外,由于不同的窑、不同的技术,瓷釉的色泽、质地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鉴别的时候,需要根据特定的时代以及窑口的特点来综合判定。
四、器型风格鉴定
(一)整体风格
明代瓷器,特别是永乐和宣德两个朝代的青花瓷,造型古朴,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充满了力量。这个时代的陶瓷,一般都是做工精细,力求尽善尽美。到了清朝,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的形状越来越规则,比例也越来越和谐,呈现出一种严谨而灵活的艺术美。这个时代的瓷器,在细部方面更加精致,反映出清朝匠人对于美感的追求。
(二)比例关系
明清时期的陶瓷在造型上,十分注意各个部位间的比例关系。不管是瓶、罐、碗、盘等日用器皿,还是陈设类如花盆、香炉等,都要按照特定的审美原理来进行创造。所以,在鉴别时,一定要对器型的高、宽、径等尺寸比例适当,部件间的过渡是否自然顺畅。
(三)细部特征
明清瓷的口沿、腹、底等部位,常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技术特色。如明瓷的口沿大多是圆的或内收的,腹面光滑,底边往往刻有“大明宣德年制”之类的年款。而在清代,人们对细节的修饰与雕刻更为重视,从口边的卷唇,腹部的纹饰,到底部的圈足,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美学风貌与技艺。
(四)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
史料中记录了各个时代的陶瓷的制作技术、审美标准以及流行的器型,这些都是对我们进行鉴别的重要资料。此外,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一些陶瓷制品,也是研究古瓷形态演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窑口瓷器的器型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对明清时期和窑口的器型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结语
通过对明清瓷器的青料呈色、纹饰特征、釉质变化和器型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青料的呈色和来源、纹饰的风格和题材、釉质的光泽度和气泡分布、以及器型的美学原则和细部特征,都是鉴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辅助,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鉴定依据。(文/刘献兵 知名收藏家,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