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3600多个专业点被淘汰。于是很多人称之为“高校专业大洗牌”。



1

确实,3600多个专业点被淘汰,数量是挺多的,但与此同时也新增了1839个专业点。在这些新增的1839个专业中,许多都迎合了当前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

据统计,未来五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缺口将超千万,而绿色经济相关岗位需求年均增长率达15%。部分新增专业通过“技术+场景”的课程设计,如数据科学与智慧城市、生物医药与健康管理等交叉融合方向,帮助学生构建“硬技能+软实力”的双核竞争力。这些学生离开校园之后,既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可以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而那些被淘汰的专业点,多是因为与社会需求脱节,或者与学校办学定位特色不符,难以保证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应该讲,在市场经济社会,一些传统的、需求不足的专业逐渐被社会淘汰,是很正常的。淘汰了一批专业之后,会设立一些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的学科专业。这“一减一增”,是高等教育体系所做的自我调整,经过优化之后的高校专业体系可以更紧密地对接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单一学科知识已难以满足解决复杂问题的要求,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是必须要走的方向。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高校专业设置会更加注重跨学科、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像有些高校,将计算机科学与医学结合开设智能医疗专业,把环境科学与经济学融合打造绿色经济方向,培养了一批具备跨领域合作与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学子。

2

虽然新增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考生报考新增专业一定要谨慎。

首先,新增专业往往意味着高校在该领域的教学经验和师资储备相对薄弱。部分高校可能为了迎合热点或政策导向而仓促开设新专业,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体系不成熟。

其次,一些新增专业的课程体系尚未经过市场验证,存在与就业市场脱节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

第三,部分新增专业的名称可能过于夸大或模糊,让学生对专业的实际就业方向产生误解。比如有些专业名称中包含“智能”“智慧”等词汇,但实际教学内容可能与这些词汇关联不大,或者就业方向并不如名称所暗示的那样高端。

第四,特别热门的新增专业,增速太快,等毕业的时候市场上会出现大量从事该领域的专业人才,就业压力会很大。

简而言之,考生选择专业要非常谨慎,同时也要有远见,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背后的发展潜力、未来就业前景,以及现在的实际教学情况,并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做出科学评判。

今日话题:你当年就读的是什么专业?当年毕业的时候就业压力大不大?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