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世界最残酷的法则--流量能成就神话,也能瞬间摧毁神话。

雷军及其小米公司正深陷于这条法则所形成的旋涡里,深刻地体会着那滋味颇为苦涩的现实状况。

小米公司目前所面临的危机,从根本上来说,展现的是互联网思维与汽车工业规则之间激烈的对抗。

不管这场危机最后如何收场,已然转变为新势力造车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信任危机,也必将会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件标志性事件。

风暴起源于2025年3月29日的高速爆燃事故,却在两个月后的碳纤维争议中迎来荡高潮。当车主拆开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发现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无差别时,小米精心构建的"技术信仰"轰然倒塌。

雪上加霜的是维权群内疯传的测试视频:宣称能产生23N下压力的赛道级设计,竟连一张纸巾都无法吹动。这种讽刺般的反差,让小米陷入比刹车失灵更为棘手的"信任失灵"困境。



同样是在维权群内,根据流传的订单截图,超半数车主是小米生态链产品的深度用户,他们曾坚信"为发烧而生"的承诺。

资本市场以冷酷数字作出反应——股价单日暴跌超6%,市值蒸发逾300亿港元。而小米汽车在4月交付量3.4%的环比下滑,更是打破了小米汽车上市以来的增长神话。

讽刺的是,在这场危机中,小米的互联网基因反而成为负资产。其引以为傲的“用户参与感”在汽车领域彻底失效。当车主发现价值4.2万元的选装件竟是个装饰品时,小米给出的补偿方案依然很互联网思维--赠送价值不足选装费的5%的商城积分或重新排队40周更换配置。



这种将手机行业的OTA思维移植到汽车消费的尝试,暴露出科技公司对制造业敬畏心的缺失。

更让车主们感觉犹如冷水浇头的是,当他们向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了集体申诉时。相关部门以"无法认定存在被反映问题"为由不予立案,建议车主们走司法程序。



这个处理方式表面上看似没有问题,却暴露出了智能汽车时代,监管体系的滞后性。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常态之时,在宣传文案中,“智能驾驶”“性能模式”,“500万内最好”,“1000万内最好”等较为模糊的表述,正在制造出无数,法律难以明确认定的灰色地带。

从行业角度来看,小米事件,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资本的狂欢逐渐退潮,营销的泡沫也随之破裂,消费者开始用游标卡尺,来丈量宣传文案与实车零部件之间的差距时,小米们需要重新去审视:在智能化、电动化那光鲜的外衣之下,汽车产业的本质,依然是精密的制造业,任何营销的魔术,都敌不过一颗螺丝钉的硬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