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关于日本人越来越矮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突然火了,尤其是在一组调查数据公布之后,网友们简直炸锅了。

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学校保健统计调查显示,2021年日本17岁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70.8cm,比起1990年代的170.9cm,居然硬是缩水了0.1cm。而且女生的身高也不乐观,预计2014年以后出生的女孩身高比70年代矮0.6cm。

是的,很显然地,日本人是真的在变矮,不是错觉,也不是随机波动。

一时间,日本人“逆生长”、“体质倒退”、“身高滑铁卢”成了热搜词,有网友直接吐槽:这不是长得慢,这是要倒退回去当江户时代的小矮人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人突然不长个了?以前各种改良饮食、全民营养牛奶政策不是搞得风风火火的吗?真的是到了体质改造的极限?还是基因在背后搞鬼?



别看现在数据确实难看,但其实,日本人也曾经有过身高暴涨期。

那个时期是从战后到差不多2000年,这几十年间,日本的平均身高就像坐上了电梯一样飙升。

比如日本男性,1950年代平均身高才160多cm,到1990年代就涨到了171cm左右,而女性也从150cm出头涨到了158cm上下。

这背后最关键的推手是两个字:营养。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发现国民体质实在太差,于是开始疯狂推广牛奶政策和西式饮食。

想想看,这是什么概念,一日三餐里都加鸡蛋牛奶,而且是学校统一营养午餐,大豆制品、鱼类摄入也上来了。



那时候,日本的家庭,哪怕家里穷点,但是由于学校把午餐作为了福利措施,还立法了,叫《学校午餐法》,这样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学校吃上热乎的肉和奶,更狠的是,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每天必须喝一瓶牛奶,不喝不给放学!

这番操作确实猛,当然,猛操作带来了猛增加,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日本青少年的身高每十年就涨两三厘米。

那个时候,东亚三国的身高排行榜是这样排的:韩国 < 日本 < 中国,也就是说,日本曾经是东亚人高马大的代表,那时候的中国人反而相对矮小。



但就是这么一个曾经靠营养逆袭的国家,现在突然变矮了,曾经是亚洲“高人”的日本,居然身高变矮了,男性平均比中国男性矮了1厘米,日本女性平均比中国女性矮了1.4厘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让日本人身高变高的原因是饮食,那么身高变矮和这个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先来看看饮食有没有变。

关于这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现在日本人吃得更好了吧?外卖那么多,超市食物那么精致,肉蛋奶丰富得很,怎么会不够营养?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精致上,现代日本饮食结构已经从营养均衡滑向了糖分油脂大量过剩。

你随便去东京大阪的小卖部走一圈,全是甜面包、糖饮料、高脂零食,年轻人一天三顿外卖,吃个饭就是炸鸡汉堡+甜奶茶,谁还吃那老掉牙的豆腐味噌汤呢?

更要命的是,年轻人对传统营养餐已经开始嗤之以鼻了,反倒崇尚低脂、轻断食、素食主义、小鸟胃。

有日本高中女生在采访中说:“太高也不好看,我就喜欢小个子,瘦瘦的才有日系美。”这句话听起来就让人一哆嗦。



你以为她在说审美,其实背后反映的是饮食观念的根本改变,吃得越来越少,吃得越来越偏,身高当然跟不上了。

不仅是日本的女性,在日本当过社畜就会明白,和你一起上班的日本男同事,他们根本就不是在吃饭,好像吃饭是上刑。

例如,同样都是1米75,大家上班都带午饭,你可能带的是两个饭盒,一个装米饭装得满满的,另一个用来装一个小炒肉、一个炖排骨,还有点酸菜。

可日本男同事的饭盒只有一个,比你那两个饭盒都小,里面装得只有两口米饭、两口味增,两三块肉,而且,日本男同事还会觉得今天吃得有些多了。



一个日本成年男性一天吃的都不如一个中国男性一顿吃得多,没有足够的营养摄入,怎么会长身高呢?

当然,营养摄入只是一部分原因,剩下的原因我们接着细说。

身高变矮,除了吃的不对,还有个大问题是——不睡觉。

日本青少年睡眠问题已经成了国家级别的麻烦,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17岁高中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5小时,都不到7小时!

这是什么概念呢?生长激素分泌最猛的是深夜11点到凌晨2点,结果这个时间段,学生们还在课后补习或刷手机,刷到天亮,这也太离谱了。



究其原因,日本教育压力堪比地狱模式,为了考大学,从小学就开始补习,中学开始应试狂奔,高三基本告别人类生活,压力大、焦虑多、失眠严重,整个青少年群体处于紧绷状态。

可是长身体的生长激素却只有在放松、熟睡、摄入足够蛋白质的前提下,才会分泌,身体才安心发育。

所以问题不是日本人不想长,而是环境不让你长。

现在再来看看身高天花板问题——也就是父母的基因底子。



90年代那波日本人身高暴涨,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一代太矮了,所以一补营养,就能报复性增长。

但现在这代父母,身高大多已经卡在170cm上下,天花板就这么高,再怎么补,孩子最多也就比父母多1~2cm。

而且,日本社会的婚配选择也导致高矮互补现象不太常见。

在日本,你很少看到一个185cm的高个男生娶了个148cm的迷你女生,日本普遍讲究协调、门当户对,个头太悬殊,反而会被吐槽违和。

于是就出现一种稳定偏矮的循环——高个没能把矮基因拉上来,矮个也没有机会被高基因拯救。

再加上这几年少子化严重,生得少就意味着统计样本更容易受极端值影响,平均值也就容易下滑。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问:难道日本人骨子里就长不高?真的是基因的问题?

其实也不完全是,从科学角度来看,身高由两部分决定:基因(约占比70%)+环境(约占比30%)。



日本人整体骨架偏细、肌肉量少,这确实是基因影响,但别忘了,韩国人基因跟日本很接近,过去几十年也是偏瘦、偏矮的类型。

但现在,韩国人的平均身高已经超过日本,成了东亚第一,还在逐年增长。

韩国人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是两个字:狠补。

从婴儿起就开始补钙补蛋白,学校营养餐硬核到不行,连韩国军队都在给士兵加高蛋白奶粉。

而且韩国的家长,最迷信长高秘诀了,什么拉伸操、篮球课、定时睡觉、增高鞋垫,一个不落。



在这种全社会围着拔高转的氛围下,哪怕基因差点,平均也能拉得上来。

再说说日本的邻国中国,千禧年出生后的中国孩子普遍都很高,当然这也和整个社会对肉蛋奶的供应上来了是分不开的。

其实中国现在的身高有点像日本的战后那段时间,都是用营养打上来的。

亚洲这几个国家相比之下,日本似乎是放弃治疗了,他们开始更讲究健康均衡、自然发展,追求的是合适就好、不必拔苗助长。



这种佛系心态,一放松,就成了逆生长。

当然说到这里,就必须提一下,为什么日本人佛系心态这么重?这里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影响——新冠疫情。

疫情那几年,日本中小学大量线上授课,孩子长期窝在家里,运动量暴跌。

有调查显示,2020年到2022年,日本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了很多,导致了小孩体能测试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新低。

疫情期间确实特殊,体育课停了、社团取消了、补课也改线上了,孩子们日常只剩窝床上玩手机了。



所以就这状态,体能测试怎么可能合格,怎么可能长得高?

再加上疫情带来的焦虑和社交隔离,导致孩子们普遍抑郁、失眠、暴饮暴食或厌食,心理状态直接拉低身体发育。

所以从2020年后开始的逆生长,其实不是孤立现象,而是疫情综合作用下的长身体暂停键。



讲了这么多,到底日本人未来还会不会继续变矮?

答案是:不排除。

如果不在饮食、作息、教育环境这些根源上做大调整,身高这件事很难靠短期刺激解决。

毕竟人的发育不是靠吃点保健品、喝点增高奶就能速成的,它是全社会、全系统的综合成果。



而现在的日本,正在进入低欲望社会,生得少、吃得少、睡得少、动得少,还觉得这样挺好。

那就只能说一句:不是基因的问题,是生活方式决定了能长多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