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式八球大师赛落下帷幕,前斯诺克球员牛壮夺冠并泪洒现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场比赛的冠军奖金高达 500 万人民币,折合 52.2 万英镑,甚至超过了赵心童世锦赛冠军的收入。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深思:中式八球与斯诺克,对于球员来说,究竟该如何抉择?
牛壮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1994 年出生的他,2008 年开始接触台球,并前往北京练球。2012 年,他凭借成都国锦赛的外卡崭露头角,此后进步神速。2013 年,他毅然前往英国练球,开启了斯诺克职业生涯。然而,斯诺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 年,他参加了多站巡回赛,成绩大多止步 64 强,仅有德国大师赛打进 32 强。在英国参赛,练球和交通成本高昂,奖金收入难以覆盖支出。
经过几年的征战,牛壮的斯诺克事业并未取得突破。2019 年,他选择放弃斯诺克,回国投身中式八球。这一决定看似冒险,却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从 2022 年开始,他在中式八球赛场上屡获佳绩。2024 年,在天津甲级分站赛中,他战胜曹宇鹏夺冠。今年,他又在乔氏赛事中夺冠,收获 500 万人民币的奖金,成为继郑宇伯、楚秉杰之后,第三位获得如此大奖的球员。
夺冠后的牛壮激动落泪,其中的感慨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多年的斯诺克生涯,不仅没有盈利,还投入了不少资金。转战中式八球后,收入大幅增长,奖金甚至超过了斯诺克世锦赛冠军。这一转变让很多球迷认为中式八球相对容易,斯诺克混不下去的球员回国打中式八球,不仅能获得丰厚奖金,还因国内税收政策相对宽松而受益。
中国斯诺克球员众多,但像丁俊晖、赵心童这样能在英国立足的却寥寥无几。许多球员在几个赛季后仍徘徊在保级边缘,最终选择转战中式八球。如今,像牛壮、曹宇鹏,以及被禁赛的赵剑波,还有国外名将加里·威尔逊等,都开始涉足中式八球。有的球员完全放弃斯诺克,有的则两边兼顾,但从成绩来看,全职打中式八球的球员表现更好。
中式八球近年来发展迅猛,不仅有 500 万人民币的高额奖金赛事,还有众多 200 万、100 万人民币的赛事。一年下来,球员收入颇丰。例如楚秉杰,其收入甚至超过了丁俊晖,直逼特鲁姆普。中式八球的崛起,为球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选择。
然而,尽管中式八球奖金丰厚,但仍有球员选择坚守斯诺克。一方面,斯诺克是他们的梦想和爱好。斯诺克作为全球性运动,影响力巨大。像张安达,虽已获得国锦赛冠军,但仍能受邀参加芬兰表演赛。赵心童虽然世锦赛奖金不如中式八球大师赛,但其商业价值和在台球界的影响力远超中式八球冠军牛壮。
斯诺克球员的坚守,源于对梦想的执着和对运动的热爱。尽管在英国征战斯诺克成本高昂,奖金有限,但他们依然选择留在那里。这种坚守,不仅是对个人梦想的追求,更是对斯诺克运动的热爱与传承。
中式八球的崛起为台球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球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但斯诺克的全球影响力和文化底蕴,依然吸引着众多球员为之奋斗。球员们在中式八球与斯诺克之间做出的选择,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考量,也是对自身梦想和爱好的坚守。
未来,中式八球与斯诺克将继续在台球领域共同发展。中式八球的崛起或许会吸引更多球员投身其中,但斯诺克的坚守者们也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追逐梦想。无论选择哪条道路,球员们都值得尊重。他们用汗水和努力,在台球的世界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