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近日,北约前秘书长、丹麦前首相拉斯穆森在“哥本哈根民主峰会”前夕抛出一项惊人构想,宣称西方世界应当组建一个名为“D7”的新国家集团,用以“抵御中美带来的双重胁迫”。
一时间,不仅中国被点名为“威胁”,连美国也赫然在列。
这番言论不仅激起了外界对西方内部同盟裂痕的关注,也引发了对“去美国化”西方战略构想的激烈争议。
建立D7
作为北约前秘书长,拉斯穆森曾在冷战后的欧洲安全架构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他的发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长年参与跨大西洋事务之后积累的一次“情绪爆发”。
他对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批评尤其激烈。
在他看来,特朗普是导致西方阵营裂痕日益加深的始作俑者。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中,特朗普推动停火谈判,甚至传出“默许乌克兰割让领土以换取俄罗斯让步”的消息,这种做法在拉斯穆森眼中无异于软弱和妥协。
更令他愤怒的是,特朗普在公开场合表示“若盟友不增加军费,美国可能不会履行北约第五条”,这直接动摇了整个西方安全体系的信心。
而在更早之前,特朗普曾试图将格陵兰岛纳入美国领土,也触动了拉斯穆森的丹麦民族情绪。
作为前丹麦首相,他对这一言论极为反感,认为特朗普不尊重盟友主权,甚至带有赤裸裸的扩张主义色彩。
这些累积的不满促使他在峰会期间公开提出“D7”概念,旨在构建一个不依赖美国的新型西方联盟。
按照拉斯穆森的设想,D7将由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组成。
他希望这些“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在安全、防务、价值观和对外政策方面形成合力,以共同抵御“中国崛起带来的制度性挑战”以及“美国不断转向单边主义后可能对盟友施加的压力”。
从表面看,这个组织旨在替代已经越来越乏力的G7;从本质看,这更像是对美国主导的西方秩序一次温和但明确的抗议。
然而,这一设想看似宏伟,实则充满漏洞。
在现实地缘政治结构中,D7所涉七国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反而暗藏诸多矛盾与制约。
首先是结构性的对美依赖问题。
日本与韩国的安全架构高度依赖驻扎在本国的美军,政治外交上受美国影响深重。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在舆论上偶有对美批评,但长期处于“五眼联盟”框架之中,和美国在情报、军事、经济方面的联系密不可分。
更何况,在特朗普时代,这些国家尽管有怨言,但在重大议题上依然对美国言听计从,要指望他们加入一个明确“排美”的新联盟,几乎是天方夜谭。
再者,D7内部本身也矛盾重重。
欧盟与英国脱欧后的龃龉尚未化解,日韩之间因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常年积怨未清,澳新在南太事务中的话语权博弈也不容忽视。
这些国家即使在美国强压之下都难以协调一致,更何况在一个没有“老大”坐镇的新联盟中。
对抗中美?
除此之外,D7构想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逻辑错误,那就是它试图在道义上将中美两国等量齐观,统一视为“胁迫力量”。
然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干涉别国内政,强调多边主义与合作共赢;而美国则长期在全球施加经济、军事和制度性压力。
将中美打包处理,本身就是对国际现实的曲解,更像是一种“冷战遗产”的心理投射。
拉斯穆森所谓的“中美双重威胁论”,不过是西方精英在霸权秩序崩塌后对多极化趋势的不安回应。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D7风波”其实未必是坏事。
它反映出欧美之间的裂痕已不再是学者的臆测,而是在高层政治人物口中被正式提出。
同时,这也表明部分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美国并不总是可靠的靠山。
一旦特朗普再次连任,欧洲或许将面临一轮“安全真空”,这促使它们寻求新的战略自主。
这种背景下,中国若能把握时机,展开更积极的外交博弈,或许能在裂缝中寻找合作空间。
当然,中国政府已多次强调,不欢迎任何形式的“小圈子”政治和冷战思维。
无论是G7、AUKUS,还是拉斯穆森设想的D7,本质上都是以意识形态为边界的集团划分,与中国倡导的全球合作、多边协商背道而驰。
历史早已证明,凡是以价值观为标尺进行地缘分裂的模式,最终都无法承受现实的压力与复杂性。
从长远来看,D7更像是一个脱离现实的“过渡性想象”,它承载了欧洲一部分政客对失去美国保护伞后的不安,也体现了对中国崛起的本能抗拒。
但在地缘政治真正重塑秩序的过程中,这类概念性组织很难形成持久影响力。
毕竟,在当前世界多极化、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趋势下,任何人为制造的阵营对抗终将成为时代的落后产物。
对于拉斯穆森个人而言,或许他更多是想以这场“D7提议”重新进入国际政治的舞台中央。但就现实而言,他的设想终究还是停留在幻想阶段。
无论是排除美国的欧洲战略自主,还是联合印太国家反制中美,在缺乏经济基础、军事自主与内部协调机制的情况下,都注定无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