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陆续公布了2025年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审核结果。
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了强基计划审核的同学,在高考之前就已经拿到了一块非常重要的通向心仪大学的敲门砖。
不过,我们注意到,在今年的“强基计划”招录中,部分高校在“破格入围”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有两个体现:
一个是单科拔尖破格再次增加。也就是说,相比去年,更多的高校对高考单科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敞开了怀抱;
另一个是部分高校对竞赛生取消了“破格入围”。比如,不再对竞赛生单设报考通道、不单列计划,要与其他考生一样报名、选拔。
单科为王的时代真的来了?“强基”招录发生了哪些变化?释放了哪些信号?我们一起来捋一捋。
先来科普一下“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始于2020年1月,全国共有39所名校参与试点,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选拔人才。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为了选拔和培养真正有热爱、有能力的人才,特地给了一个“专属通道”,而且,优惠都是实打实,比如降分录取、破格录取。
上个月,各大高校陆续发布了2025“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其中有几个变化,非常值得注意。
首先就是专业。此前,很多人都觉得“强基计划”的可选专业普遍偏基础,甚至有家长觉得“强基计划的专业都不是很热门的或者不是王牌专业。”
但今年,各个高校都给出了更大的诚意,要么拿出了王牌专业,要么新增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热门前沿领域——
先来看四川省内的两所关注度极高的高校。
今年四川大学招收专业从9个增至10个,新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电子科技大学的招收专业也从一个应用物理学专业,扩大到了应用物理学、数理基础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专业。
省外高校也是如此。
中国人民大学新增招收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南开大学新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等等。
而除了招收专业的增加,不少高校还明确表示招生人数也有所增加。在招生地域上,部分高校也有所变化,如中国农业大学新增在贵州、新疆两地招生,中国海洋大学新增在重庆、云南、甘肃等地招生。
不少考生和家长青睐“强基计划”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符合要求便可“破格入围”。目前主要有两类破格入围方式:
一类是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成绩的应届考生可以破格申请;
另一类便是近两年饱受关注的单科成绩拔尖破格入围。
整体来看,今年的“强基计划”招生继续为有学科特长的人才提供绿色通道,不过与往年相比,呈现出了“竞赛优待淡化,单科破格增加”的趋势。
39所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要求一览表
比如,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8所高校取消了竞赛破格生的招生。
相比之下,接受“单科破格入围”的高校逐渐增加,包括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内的13所高校均设定了单科成绩拔尖即可破格入围。哪些单科成绩最受优待呢?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学科。
今年,省内的“理工老大哥”电子科技大学也新增设了“单科破格”入围的办法,对于第一类以高考成绩优异报名,数学或物理单科满分且高考成绩进入分省招生计划数5—6倍之间的考生,可破格入围。
看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强基计划”允许单科破格,不少家长开始琢磨:这是否就意味着“单科为王”的时代到来了?甚至还有家长觉得,那孩子就重点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
对此,我们也请教了几位一线高三老师,基本都给出了否定答案。
有老师告诉我们,高校“强基计划”允许单科破格,早就有迹可循,并非突如其来的风潮。早在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其中写明,“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其次,对于家长“只学数理化”的想法,老师们认为“绝不可取。”
“总的来说,这两年‘强基’对于单科成绩的强调,对于一些偏科的学生来说,确实是有利的。但强基计划的考核不单单只是单科高分那么简单,很多学校对考生的高考总成绩还是作出了一定要求,而且单科拔尖只是破格入围,并不代表直接录取。对于通过初审的考生,高校还会根据相应的招生办法来进行考核和录取。所以想要通过强基计划,考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依旧十分重要。”一位从教多年的高三资深班主任表示。
至于今年多所高校取消竞赛生破格入围资格,有教育从业者认为,这种调整的背后,其实是对 “功利化竞赛” 的纠偏,让强基计划回归初心,选拔出真正热爱学科、具备扎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竞赛生就彻底没有优势了,真正提升竞争力的还是孩子自身突出的优势和综合能力。因此家长们也不必过于焦虑或者开始‘鸡’数理化,毕竟强基计划始终还是一条不属于大部分学生的小众赛道,比起计算哪条路性价比更高,不如从小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热爱,从而确立最适合孩子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