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文末点「」和「」并留下你的评论(评论是否被精选对抽中概率无影响),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并截图发至公众号后台。
我们将在5月底于本文评论区开奖。抽出1位读者朋友送出戛纳冰箱贴一个。
《银幕》场刊
《国家公诉人》3.1/4
《望向太阳》2.8/4
《新浪潮》2.7/4
《去死吧,我的爱》《雷诺阿》《接近终点》2.5/4
《137号案件》2.3/4
《最小的女儿》2.0/4
《爱丁顿》1.5/4
华语媒体场刊
《接近终点》3.5/4
《去死吧我的爱》《137号案件》2.5/4
《新浪潮》《望向太阳》2.4/4
《雷诺阿》2.1/4
《国家公诉人》1.8/4
《最小的女儿》1.6/4
《爱丁顿》1.5/4
ICS场刊
《接近终点》3.60/5
《望向太阳》3.59/5
《国家公诉人》3.00/5
《新浪潮》2.81
《137号案件》2.80/5
《雷诺阿》2.5/5
《最小的女儿》2.43/5
《去死吧,我的爱》2.10
《爱丁顿》2.04/5
陀螺电影评分表
戛纳日记Day5
*写于5.17晚
托昨夜午夜展映的《风林火山》的“福”,昨夜到今晨一直忙碌到早上六点才躺下,所以为了确保自己不会在异国他乡昏死过去,只能牺牲掉早场的哈里斯·迪金森的导演首秀《街头顽童》。见不到到场的哈里斯·迪金森本人确实有些小小的遗憾,但是一想到日程甚至还没过半,如果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弹尽粮绝的话或许太过于悲惨了,于是还是在白日先获得了一些应得的睡眠。在前三日每日五场的马拉松之后,暂时减少到四场来给自己一些深呼吸的空间。
Day5日记提到的本届戛纳电影有这些:
查利·波林格《瘟疫》影评人周一种关注
早川千绘《雷诺阿》主竞赛
理查德《林克莱特》《新浪潮》主竞赛
琳恩·拉姆塞《去死吧,我的爱》主竞赛
在本届入围主竞赛的作品高达22部的情况下,今日福茂便在单日塞上三部主竞赛首映。在我们移步到这三部令人期待的作品之前,首先简单聊一下今天我观看的唯一一部非主竞赛作品: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查利·波林格导演首作《瘟疫》。
《瘟疫》
前几日观看《瘟疫》的陀螺小分队成员大都给出中等水平的评价,而我的体感也与他们类似。影片讲述了在水球夏令营训练的一群约13岁的少年之间发生的事件:男主作为一位新加入的外来者在试图融入小团体时也目睹了他们对另一位不合群的少年的霸凌,然而他似乎必须在加入这场剥削以享受训练生活和那个被排挤的“怪胎”之间做出选择。
影片并没有采取类似题材所惯常运用的现实主义视角,而是大量采取了惊悚怪诞的悬疑片手法,来呈现出在青春成长中遇到的此类困境,然而似乎最后难以避免地走向了无法挽回的境地。《Deadline》认为本片类似于威廉·戈尔丁的经典《蝇王》,并指出了本片运用的部分超现实主义元素。而本片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柯达胶片进行拍摄。
影片本身的视听体验非常强势,但是被铺张使用的诡异音乐和大量制造的气氛式惊恐似乎有些喧宾夺主,@寒枝雀静 认为本片是杰茜卡·豪斯纳式的。相比之下,剧作本身偶尔显现出单薄的一面,关于男童们的人物书写偶尔也过于潦草,没能发展出更细微层面的矛盾和支线。所幸关于青春的指向并没有陷入单纯的理想主义,也是对西方常老生重谈的“做自我”进行了一次血淋淋的注脚。
《雷诺阿》
接下来的重头戏当然是今日的三部主竞赛作品。首先在下午登场的是日本导演早川千绘。在其入选往届一种关注单元的《岁月自珍》后立刻晋升主竞赛的第二部长片《雷诺阿》。如我们在前几日日记中向大家介绍的一种关注单元的《远山淡影》一样,早川千绘的履历中也有金棕榈名导是枝裕和的身影:在从纽约著名的视觉艺术学院毕业后,曾因家庭等因素离开业界多年的她在重执导筒后参与了是枝裕和操刀制片的短片合集项目《十年日本》。而片中的多名演员也的确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多次出现:在继续选用她曾合作过的河合优实时,代表着是枝裕和电影中父亲的面孔的利利·弗兰奇也在此片中担纲类似的角色。
《雷诺阿》的舞台则是昭和末年的东京都:一个女孩在面临着已癌症末期的父亲逐渐走向死亡时的旅途与内心转变。早川本人在采访中解释道:“当时,日本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非常崇尚和尊重西方文化,一种消费文化。每个人都在消费一切,家庭关系日渐疏远。我们正在失去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东西,那些真实的东西。”
影片在放映后获得了外媒以及大多华语前线影评人较为普通的评价:《Telerama》认为本片“这部电影外表朴素,却能引起情感共鸣,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魔力,让人无法无动于衷”;但《International Cinephile Society》批评这部作品“情节发展缓慢,主角的塑造也乏善可陈”,却也充斥着“对悲伤和想象力的思考”;《The Warp》认为本片作为青春题材的影片却并未能展现女孩的任何转变;《Variety》则写道本片将早川的“深思熟虑、轻松活泼的美学理念融入到一个更宽松、更不结构化的故事中,这一次探讨的是珍视和尊重年轻人的奇特之处”。
当圆首老师和嘟嘟熊老师都给该片给出差评的时候,戴老师和我本人却较为喜欢这部电影。诚然,电影本身相对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过于平缓的节奏,以及欠缺质感的影像风格都在某种角度上减少了本片的魅力。但是早川通过一个成长故事的外壳呈现了借用著名画家雷诺阿所属的印象派体系来重新想象了一种弥合创伤的方法。作为出身艺术史背景的我来说,从标题所给出的题眼出发,早川完全没有陷入大众群体对于印象派画作的舒缓温柔的审美的刻板认知,而是选取了更为学术性的角度来进行一次论文般的重构建,这在我看来也对深入理解本片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因某种意义上要求观众对于那个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以及早期心理学和行为学史有所了解。
与腐朽的单纯关注画作的风格以及形态美学的古典艺术理论不同,影片中从两个更为具体且为当代学术界称赞的角度引述了印象派所代表的更深层次转变:从社会艺术史论的层面上,早川在引述雷诺阿本身的同时就回敬了一种印象派作家受到浮世绘等日本艺术形式的影响,并反向地通过赛马和闲暇散步等活动彰显了19世纪末期的法国现代性转折在当代社会残存的痕迹;从科学史和认知论的另一层面上,早川回到了同时期随现代社会和城市所一同到来的行为学和心理学兴起,并将这种方法转变成为了一种对当代社会的温和批判。
超现实的神秘学在本部影片中占据了极多的比重,一方面对于不靠谱的超能力药物和求得安心的街头算命表示怀疑,但同时我们通过了痴迷各类电视媒介所奇观化的魔术以及催眠等活动的女孩,来将她热衷进行的心灵感应,脑电传输,巫术式的物件制作转变成一种新的契机来重建她对周遭逐渐崩塌的世界本冷淡的信心。此外在视觉史的角度上也并未过度浮华地纳用印象派美学,而是注重在印象派时期最重要的自然光线以及各类镜体的使用,影片中出现了如深田晃司《爱情生活》般的玩弄光线的场景。在当代的后现代语境下通过早期的现代性理论来提出一种替代性的想法,和滨口龙介所强调的以对话和重具身为中心的体系不同,在这点上令人惊喜。
此外,想要额外补充的是,在本片红毯入场时和影片中,坂本龙一先生在YMO乐队时期的名作《RYDEEN》响彻了卢米埃尔大厅。请允许我在这里再次向这位我深爱的伟大音乐人和艺术家致敬。
《新浪潮》
接下来登场的则是继携带着《蓝月亮》入围本年柏林主竞赛后,立刻继续杀入本届戛纳主竞赛的林克莱特导演新作:《新浪潮》。
与从更高概念维度上引用雷诺阿以及印象派的早川千绘完全不同,同样采用历史上著名的艺术运动的本片则更为直接:仿照胶片质感的黑白影像让同样身在法国身在戛纳的观众们及其富有在地性地重走新浪潮时期戈达尔拍摄他的代表作《筋疲力尽》的全过程,并用每日的拍摄作为结构分割。那些即便非资深影迷也能一一报出的导演“菜名”都在本片中悉数走了一遍过场:罗西里尼,梅尔维尔,罗伯特布列松,让·谷克多,特吕弗,夏布洛尔,侯麦,瓦尔达,当然最后的主角肯定是戈达尔本人,以及《筋疲力尽》的剧组成员们,伟大的珍·茜宝和让-保罗·贝尔蒙多。
影片获得了海外媒体和社群的普遍较佳的评价:首先耐人寻味的是在本片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戈达尔等新浪潮成员在亲自执导前都担任过编辑的《电影手册》当今成员们给出了相当不痛不痒的中等偏好的评价;包括《The Hollywood Reporter》在内的众多海外媒体都认为该片是林克莱特致敬电影的一封情书,《Deadline》写到“一部罕见的关于电影的电影,节奏流畅,毫无瑕疵,让人再次爱上电影”,《Variety》也称赞道“在这个人们认为过度卖座大片能够拯救电影的时代,这部电影提醒你,电影的真正救赎永远来自那些理解电影制作应该像魔术一样精彩,足以让魔术师自己也相信它的人”。昆汀大概也是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因为据悉他今天在戛纳连续看了这部片子两次。
然而在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优秀的小品作品的同时,它也暴露出自己的局限性,也反而诱使了大部分前线影评人给出了相对平均的较为一般的评价,并终于让一直不知为何就和大家唱了反调的我终于和大家达成了一致。诚然电影本身透露着诸多可爱之处,也时常让众人会心一笑,并让对于这部影史经典始终抱有更多的好奇的人们了解了许多在当时发生的细枝末节和趣事。但正如《IndieWire》批评道:“《新浪潮》并非试图成为一部追随戈达尔风格或气质的电影,而是更接近戈达尔一些同行和众多模仿者所推动的,更为传统的叙事方式”。
林克莱特的方法完全与他在影片中想要致以最高敬意的戈达尔所强调的论点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正如戈达尔所说,一种剽窃,还是一种革命,或许都不是,但是又何尝不是他所同样厌恶的"改编"?那些熟悉的名字接连出现在与他们相似的面孔下方,一场与"懂行"的同路人进行的可爱游戏,幽默背后并不能掩盖机械的本质:我们从那些被复现的肢体中再不能看见曾经富有灵性的瞬间,唯有那些终于被看见的幕后的女性令人欣慰。戈达尔的形象的确富有个人魅力,然而以"新浪潮"为题,却不争地忽略了更多的共同贡献,而是变为一种对某种艺术家刻板印象的"天才"的崇拜。
《去死吧,我的爱》
在今日扛起主竞赛大轴的则是备受期待的英国导演琳恩·拉姆塞的新作《去死吧,我的爱》。
影片本身以极强的艺术风格和激烈的视听体验给予了本日戛纳的最后一点疯狂:作为小说家的女主带着刚诞生的婴儿跟随着自己的吉他乐手丈夫回到了他过世的叔叔在乡村的小屋,而伴随着产后抑郁以及丈夫对她的冷淡,她的精神状态日益恶化,最后让这个家庭坠入了几近失控的深渊。
詹妮弗·劳伦斯在本片中奉献了高度精彩且无可指摘的表演,将女主的各类反常的精神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甚至有人称本片近似于为她打造的强表演作品,并认为本届的表演奖或许已经稳入她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执行制片人为马丁·斯科塞斯。
然而本片目前在海外媒体中的口碑并没有如预想般的大爆,而是暂时遇冷,不好不坏。媒体场首映后众人的沉默简直震耳欲聋,而在陀螺小分队内部的评价也近似均匀分布在好坏之间,收获了不完全两极的分歧。英国《卫报》给出了中偏好的评价,写到:“微妙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特点 - 而它是激烈的、愤怒的、投入的,并且对它自己的快乐和痛苦的每一个细节都保持着强烈,且感性的警觉”。英媒BBC给出了也较为中等的评价:“关于各种预示厄运的迹象最终都没有发展成一个故事线,本质上只是一部情绪片 - 一场漫长的精神崩溃 - 而非一部有情节的电影,过于刻意地展现了女主的无聊和困惑”。
然而在众人批判本片空洞的文本之下,我却从影像中察觉到众多线索,并认为这是一部比《爱丁顿》显著更为优秀的关于美国的电影:在强核心的崩塌过程中通过琐碎的片段串联起南北战争/美式奇幻/人文中产/坠机/精神问题/枪支/乡村音乐/家庭餐厅等元素,并在良好搭建的视听语言下成为另一种“美国恐怖故事”,在失控与未失控的边缘游刃有余地游走,一种反复被抛起然后持续下坠的惊悚。当然某种意义上陷入了重复,即便永远在用不同的情景表现类似的癫狂,但是在“即将变好”的幻觉每每再度破灭时,翻新也无法拯救那个装着家族-血脉鬼魂的房屋,令人感受到一种将任何可能性灭绝的窒息,甚至没有任何值得回首的过去可以重返。“爱”在死亡之前或许从未存在过,而最后结尾处的行走,大概是拉姆塞对于美国仅存的最后一丝温柔。
相较于前几日的令人两极分化的炸裂以及痛斥,本日所放映的主竞赛作品似乎目前看来都较为中规中矩,有所亮点但也同样不少弊病,似乎整体上呈现较为平缓且没有那么激动人心的一天,虽然似乎每位观众在这三部风格迥异的作品中都应该至少能获得一部作为自己的心头好。
明天的日记片单依旧值得期待:已在今日首映并获得了华语前线高度一致的好评的佩措尔德新作即将出场,而维斯安德森和小门多萨这两部个人特色鲜明的导演势必会再度掀起波澜。明日仍然是看片任务繁重的一天,然而我对这满满当当的六部能否全部撑下来表示自我怀疑,那么结果如何,明日见分晓。
5.18看什么
主竞赛《腓尼基计划》
主竞赛《密探》
戛纳首映《麦哲伦》
戛纳首映《留存的爱》
导演双周《镜的第三乐章》
影评人周《有用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