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钿甜“230万耳环”争议 —

文|贾也

黄杨钿甜“230万耳环”事件,若耳环为真,需直面公众对“权钱交易”的旧了合理怀疑;若耳环为假,则暴露娱乐圈虚荣浮躁的行业痼疾;
无论真假,事件已演变为公众对特权阶层的信任危机,唯有官方彻查才能平息争议。

当2007年出生的青年演员黄杨钿甜佩戴价值230万元的GRAFF祖母绿钻石耳环登上热搜时,这场看似自买热搜全平台“炫富”的风波早已超越了对奢侈品的简单质疑。

悠悠瓜众,无孔不入,无所不能,很快就发现其父亲杨伟曾为四川雅安市经合外事局公务员,且家庭财富积累伴随一系列违规操作。

于是,“230万耳环事件”迅速演变为对权力滥用、规则失守和道德沦丧的集体声讨。我觉得:这对父女被舆论口诛笔伐,太应该了,简直是活该!

1.

先说黄杨钿甜的父亲杨伟,他的“职业履历”堪称一部“公务员经商教科书”。

2014年,时任雅安市城管局官员的杨伟以亲属为白手套,在深圳注册国影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然践踏《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禁止经商”的铁律。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17年其辞职后,这家本应随职务终止而清算的“皮包公司”,竟摇身变为横跨影视培训、文旅开发的商业平台,与雅安招商引资项目形成令人玩味的“脐带关系”——这种“在职布局、离职收割”的模式,正是典型的“期权腐败”——公职期间利用职权为特定领域铺路,离职后通过商业活动兑现利益,实质是将公权转化为家族私产的“时间差游戏”。

面对舆论拷问,杨伟迫于各方压力,抛出了所谓的“辞职即洗白”的诡辩,却难掩其商业版图与原职权范围高度重合的致命事实。

《公务员法》第一百零七条早已预见这种“旋转门腐败”,明确规定离职公务员涉足关联领域仍需追责。调查显示,深圳国影的“金牌客户”多为其在位时经手的雅安文旅项目投标方,这种“审批——变现”的闭环操作,恰似现代版的“盐铁专营”,用制度漏洞完成“权力套现”。中央纪委揭穿的“一家两制”把戏,实则是权力寻租的精致变种:既当规则制定者又当市场分羹者,最终蛀空的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豢养出畸形的政商生态。当官商勾结穿上“市场化”的马甲时,我们更需警惕这种“合法化腐败”对法治精神的慢性侵蚀。

除了游走于政商之间,杨伟还深谙特权阶层的灰色操作,可谓从来“不走寻常路”。在生育政策执行层面,黄杨钿甜弟弟出生于2011年,而全国“全面二孩”政策直至2016年才实施。这说明杨伟“人精本精”,已具备玩弄制度的娴熟手法——通过“假离婚、再复婚”等法律漏洞,将国家政策扭曲为私人定制的“生育VIP通道”。这种“规则为我所用”的做派,与普通民众在政策夹缝中艰难求存的现实形成尖锐讽刺,彻底撕碎了社会公平的虚伪面纱。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精心设计的“权力进阶路线”:从基层城管到经合外事,再到投资促进中心,这条看似正常的职务变迁轨迹,实则是系统性布局的”资源收割链”。每个岗位都精准卡位关键领域,为后续商业版图铺设管道。这种“在位养商、离职经商”的套路,暴露出某些官员将公共职务视为“资源期权”的险恶用心。

而2020年疫情期间其妻注册生物科技公司的操作,更是将权力寻租的贪婪展现到极致。

这家公司打着“提升免疫力”的伪科学旗号全民抗疫的至暗时刻,投机取巧,大发“疫情财”,这种行径已超越商业道德范畴,实则是将国家灾难转化为家族金库的卑劣投机。当防疫成为国策时,他看到的却是商机;当全民共克时艰时,他盘算的却是流量变现——这种价值取向的异化,正是特权腐蚀人性的鲜活例证。

以上种种,足以说明杨伟及其家族从来都是投机取巧的操作,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集大成者。

2.

回到黄杨钿甜“230万耳环”炫富事件本身,黄杨钿甜现象撕开了娱乐圈最虚伪的伤疤——这个标榜“清纯国民妹妹”的未成年艺人,其高调炫富的做派与公众期待形成荒诞反差。

更为可笑的是,黄杨钿甜纯属“自爆”,自买热搜,全平台炫富,亲自将自己送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个事已经不可能洗白了,即便那些奢侈品被证实为赝品,这种对物质符号的病态追逐,本质上仍是娱乐圈“拜金教”对青少年的精神荼毒。

更值得警惕的是,黄杨钿甜父名下影视公司的成立时间与其出道轨迹高度吻合,这种“家族式产业联动”不得不让人怀疑:所谓“天价片酬”是否只是资本游戏的遮羞布?当未成年艺人沦为利益集团的提线木偶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扭曲的造星机制,更是整个文娱产业权力寻租的缩影。

可以说,在整个文娱产业里,敢立富二代人设的,没有一个不翻车的。虞书欣父母老赖,周震南父母房地产老赖,华晨宇伯父导致村民尘肺病,仝卓高考作弊自曝,哪条不是自爆的?可谓“自作孽,不可活”。

黄杨钿甜事件绝非个案,而是中国特权阶层“代际传承”的典型样本。在这个精心编织的“星二代”神话背后,隐藏着一套完整的权力变现方程式:公职身份被异化为商业筹码,政策执行被扭曲为家族特权,而媒体精心包装的“励志故事”不过是权力寻租的遮羞布。

当普通家庭的孩子还在为艺考挤破头时,这些“资源二代”早已通过父辈铺设的“绿色通道”,完成了从权力到资本的完美跳转。要打破这种固化的利益格局,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刚性约束,更需要全社会对“赢者通吃”潜规则的集体觉醒——因为真正的公平正义,从来不会诞生在特权世袭的温床上。

3.

正因为如此,黄杨钿甜这起“耳环门”事件已经成为检验社会公平的试金石——

如果奢侈品为真,那么必须回答一个尖锐问题:一个未成年艺人何以能负担天价饰品?这背后是否存在其父母“权力变现”的肮脏交易?

如果证实为赝品,那么更显荒诞:在娱乐圈这个巨大的名利场中,连未成年人都被异化为“符号消费”的奴隶,不惜以虚假人设迎合世俗扭曲的审美标准。

但无论真假,事件本质都直指同一个病灶:特权阶层正在系统性侵蚀社会公平的根基。

当公众的合理质疑屡屡遭遇“自查清白”的敷衍回应时,制度公信力正在被一点点蚕食。要重建信任,不能仅靠个案查处,必须建立“权力——资本”的防火墙:

实施公职人员财产阳光法案,设立离职从业审查期,用制度利剑斩断利益输送的灰色链条。唯有让每一分财富都经得起法律的审视,才能终结这场持续多年的法外狂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