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日本拿到冠军,比为中国拿到冠军更让我兴奋,我太爱现在的‘祖国’日本了。”
赛后面对采访,何智丽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言语之间仿佛是故意刺激国兵和国人观众,以此来宣泄自己多年的不满。
何智丽的这种极端行为,无疑是与体育精神和家国情怀相背离。
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让何智丽如此痛恨“中国”。
视日本为“归宿”的她,现在又沦落到怎样的下场?
1、大喊“呦西”的“中国人”
1994年,日本广岛举行第十二届亚运会。
而她的对手,则是来自日本的小山智丽。
在日本这个地方比赛,恰好对手也是日本选手。
此刻,无论是观众,还是邓亚萍本人,赢球的欲望都到达了顶峰。
但小山智丽的实力却不容小觑。
她一路过关斩将,一天时间内接连战胜陈静、乔红。
这样的结果也出乎邓亚萍意料,此前她一直认为会和陈静会师,并未过多留意小山智丽。
比赛开始后,邓亚萍便发起了猛烈的攻势,想要尽快解决对手。
面对进攻,小山智丽则是沉着冷静,游刃有余。
眼看对手如此难缠,邓亚萍一时间慌了神。
她愈发急躁,想要找到突破口,却反被小山智丽抓住破绽,不断得分。
此时,场上的双方攻守易型。
邓亚萍的气场不断减弱,而小山智丽却是越打越“兴奋”。
不仅如此,小山智丽每次得分后,都会朝身后的国人大喊“呦西”。
面对状态更胜一筹的小山智丽,邓亚萍最终败下阵来。
比赛的结果让人难以接受,而那一声声充满日本特色的呼喊声,更是激怒了国人的情绪。
赛后面对采访,小山智丽用流利的中文表达出自己的高兴和对日本的“热爱”。
人们这才发觉,原来所谓的“小山智丽”就是之前国家队的何智丽。
她在广岛亚运会的这一惊人之举,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起她的乒乓生涯。
2、天赋异禀的“女乒之光”
乒乓界中,众多运动员凭借高超技艺和顽强毅力创造传奇,何智丽也不例外。
何智丽1964年出生于上海,她自幼接触乒乓球,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四岁那年,在亲戚的建议下,何智丽正式踏上自己的乒乓球之路。
小学时,何智丽就读于被誉为上海“乒乓摇篮”的巨鹿路第一小学。
在恩师柯元忻的教导下,何智丽的实力突飞猛进,被上海市专业队选中。
17岁那年,她凭借出色的表现,入选中国国家队,开启了自己在国际赛场上的征程。
早期的何智丽,为中国乒乓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她在各种国际赛事上力压群芳,彰显了自己不俗的实力。
这样的表现也让国人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她能继续在赛场上为国争光。
然而,此时的何智丽却陷入了苦恼。
她发现,在国乒队里打球,并不是仅仅是“要赢”这么简单。
3、国乒队的“让球风波”
据我国著名的女乒元老孙梅英所说,当时的国乒队内存在着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则。
1983年,中国乒乓队曾讨论了是否在国际赛场上“让球”。
原则上是坚决抵制,但某些“特殊情况”可以例外。
在乒乓球比赛中,会有四名选手进入半决赛,两两对决。
如果四人均为中国选手,则不需要考虑是否“让球”,全力以赴即可。
但如果有一人为外国人,教练组就要做最坏的打算,即外国选手晋级决赛。
此时在另一组对决里,两位中国选手谁更有把握战胜外国选手,谁就会获得 “让球” 机会,从而晋级。
时间来到1987年的印度新德里第39届世乒赛。
当时女单半决赛为管建华对阵何智丽,戴丽丽对阵梁英子。
为了应对可能突围的梁英子,教练组在人选上陷入了争议。
在上一轮的比赛中,何智丽在对阵陈静时第一局落败。
之后是因为教练让陈静“让球”,她才选择输给何智丽。
反观当时的管建华,无论是技术还是心态,都更加成熟。
最终少数服从多数,教练组决定让管建华晋级。
被通知“让球”的何智丽嘴上虽然答应,但却在比赛中使出全力。
国乒领导见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李富荣更是在场边冲着何智丽发火。
最终,何智丽顶住压力战胜管建华,并在决赛击败梁英子。
赛后,本以为能得到认可的何智丽,等来的却是国乒对内要求她写“书面检讨”。
关于此次事件,前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蔡振华是这样评价的:
“国际赛场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何智丽对教练组的要求有异议,完全可以直接提出来。但她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仅欺骗了我们所有人,还反过来‘喊冤’。”
拒绝让球事件发生后,何智丽虽然保住了金牌,但却失去了来自团队和国家的信任。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临近,何智丽失去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现实的打击让何智丽心灰意冷,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她远走他乡,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4、远赴日本,抱憾终生
1989年,何智丽与日本工程师小山英之结婚。
在日生活期间,她对中国越发痛恨,三年后,她选择加入日本国籍。
这一决定,让她永远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
她在广岛亚运会上的所作所为,更是将自己的后路切断。
很快,何智丽便遭到了“报应”。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何智丽获得参赛资格,代表日本出战。
此时的她终于站在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国际赛场上,心中满是激动。
讽刺的是,她在女单四分之一遭遇乔红,直接0比3出局,无缘四强。
同年新加坡亚锦赛,她率领的日本队在女团半决赛又输给中国队。
1997年,何智丽发现丈夫小山英之有外遇,两人感情破裂。
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让何智丽难以招架。
举目无亲的她连一个可以哭诉的对象都没有。
她拼尽全力为日本斩获多项荣誉,却始终未能真正扎根日本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何智丽萌生了想要回到上海安度晚年的想法。
可惜的是,国人永远不会忘记她的所作所为。
此时的何智丽,早已是无家可归的人。
何智丽的经历,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体育界乃至社会的一个警示。
在全球化浪潮下,人们面临着诸多选择。
但无论何时,体育精神中的爱国情怀和诚信原则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它不应仅仅是运动员的行为准则,更应成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利益与诱惑时坚守的价值坐标。
我们要时刻铭记国家培育之恩,守护民族情感。
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维护国家尊严与荣誉 。
部分参考文献:
央视网|《何智丽炮轰叶永烈,这样嫁祸于我不公平》
中国青年报|《何智丽不是落水狗》
北方网|《小山智丽再择偶首选上海人,往事不要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