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反法同盟(1793-1797)
——首次围剿:大革命触发的全面战争
英法七年战争后,法国失去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已经降低到了二流,甚至三流国家的地位”,外交上不得不靠奥地利和土耳其的支持过日子。再加上几乎所有殖民地都被英国夺走,法国失去了滚滚财源,内政上也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于是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
巴黎市民攻下王宫
欧洲列强起初对此态度较为温和,但随着法国大革命的不断深入,尤其是1789年《人权宣言》的通过,欧洲专制君主们看不下去了。本来大家都有着君权神授、王朝合法、互不毁灭的默契,但法国颁布的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限制王权的立法打破了这种默契。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君主们无法容忍这种吃完饭掀桌的行为,在英国的挑拨撮合下,1792年开始了对法国的武装干涉。
处死路易十六
处在大革命中的法国相当于加了一层buff,很快重创了普奥联军。这一军事胜利又一次激励了法国人民,于是决定先杀个国王助助兴,1793年将法王路易十六送上了他自己设计的断头台,路易十六也没反对,只是忽然觉得摸不着头脑。与此同时,法国向英国与荷兰宣战,很快啊,啪的一下,英荷普奥组建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初期,法国接连败退,法军统帅甚至都投降了奥地利(经典的法国传统)。
为缓解内外危机,雅各宾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打垮了国内外敌人。没过多久,法国人民又对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极其不满,1794年,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专政,大资产阶级统治的督政府上台,法国转守为攻,拿破仑也在意大利战场崭露头角。1797年,《坎波-福米奥和约》迫使奥地利割让意大利北部,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法国革命军以“全民动员”打破旧式王朝战争规则,证明民族主义+军事改革=降维打击。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1802)
——拿破仑的崛起:从远征埃及到兵临维也纳
瓦解第一次反法同盟后,拿破仑占领埃及,进军叙利亚,力图打通前往印度的道路,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欧洲列强。法国绕着圈把欧洲列强都得罪了的后果可想而知:一直视法国为竞争对手的英国,本能地反感法国大革命的俄国,不甘心失败而又笃信天主教的奥地利,同样信奉天主教且对法国恨得牙痒痒的西班牙(从1618年开始就被法国针对),其附属领土被人侵的土耳其等联合起来在1798年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
督政府不出意料地几乎被打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为第一共和国执政,那个让整个欧洲都颤抖的法国男人由此登上政治舞台。拿破仑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发动了一系列外交攻势:利用矛盾孤立英国、打击奥地利、离间俄国、中立普鲁士。1800年拿破仑率军经过阿尔卑斯山突降意大利北部,击败奥军,向维也纳进军,奥地利被迫割让大片土地并且退出反法联盟。1802年,英法签订《亚眠和约》,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仑证明,一个集权的军事天才+高效行政体系,可以碾压松散的旧欧洲联盟。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
——拿破仑加冕:帝国的建立与再战奥地利
拿破仑加冕典礼
早在1804年,拿破仑就已经加冕称帝,法国又一次迎来了皇帝。拿破仑的策略是,用汉诺威诱惑普鲁士使其保持中立,再对反法同盟各个击破。1805年,法军又一次兵临维也纳(法军日常打卡维也纳),奥地利被迫求和,与法国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向法国割地赔款,承认法国对意大利的占领,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仑在击溃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1806年将他所控制的16个德意志邦组成莱茵联盟,这一举动严重伤害了同为德意志国家的普鲁士的自尊。拿破仑之前答应将把汉诺威送给普鲁士,但又暗示如果英国在英法谈判中让步,就把汉诺威归还给英国,这种“一鱼两吃”的行为让普鲁士直呼上当。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
——普鲁士的耻辱:《提尔西特和约》与法国霸权
先是被践踏自尊,再是被骗,普鲁士感到极为愤怒,开始寻求英俄支持。1806年9月,英、俄、普、瑞、西、萨克森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屡受打击的奥地利财政极为困难,又对之前频繁来维也纳打卡的法军心有余悸,就没有参加第四次反法联盟。
1807年法国接连大败普军和俄军后,与普鲁士、俄国分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尽管普鲁士苦苦哀求,但依旧丧失了一半的领土和人口,并且只能保有4万军队以及赔款一亿法郎。此时法国的霸权终于达到顶峰,法国在欧洲的对手只剩英国。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
——再败奥地利:最后的胜利与隐患
拿破仑认为自己的大陆封锁体系还是有缺陷,西班牙、葡萄牙仍然不在法国控制下,且西葡两国同英国纺织业有着密切关系。拿破仑以分割葡萄牙为诱饵,假道西班牙突袭里斯本,并于11月29日占领了它。之后拿破仑马上变脸,大军压进西班牙,马德里被迫屈服,拿破仑对葡萄牙、西班牙的不择手段,连他自己都承认:"我承认,下手干西班牙这件事很不好,那样缺德,实在太明显了;那样不讲道义,实在太厚颜无耻了。
尽管如此,西班牙的顽强抵抗仍然震动了整个欧洲,受到西班牙战争的鼓舞,英国开始组织第五次反法联盟。奥地利自1805年战争失败后一直锐意改革,认为自己又行了,也加入反法同盟。1809年,屡次被法国暴打且不长记性的奥地利又失败了,被迫求和,签订《维也纳条约》,还将奥地利公主嫁给拿破仑以示法奥“友好”,第五次反法同盟瓦解。
拿破仑帝国势力范围
此时,欧洲大陆的一半在拿破仑和拿破仑兄弟的直接统治下,而另外一半不是法国的附庸就是法国的盟友,然而盛极一时的外表之下已经危机重重:拿破仑的军事胜利无法掩盖统治的脆弱,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西班牙等地发酵。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1814)
——从莫斯科到巴黎: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之路
1810年,俄国不再遵守大陆封锁政策,俄法关系恶化。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惨败,60万大军仅剩3万。秉持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英国1813年组建第六次反法同盟,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赫然在列,堪称反法的全明星阵容。
在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战败,莱茵同盟瓦解。1814年,联军攻入巴黎,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同年,维也纳会议召开,会议由英普奥俄四大强国主持,西葡瑞等二流战胜国遭到排斥。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百日王朝的终结:滑铁卢战役的惨败
当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做“口腔体操”,为分赃不均而争吵不休之际,拿破仑趁机返回法国,发动“百日政变”,重新占领巴黎,宣告恢复帝国。当时巴黎的报社是这样报道的:尊敬的拿破仑陛下又回到了他忠诚的巴黎。患有“法国恐惧症”的列强匆忙组织起七次反法同盟,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参战。反法同盟集结了100万兵力,双方在滑铁卢大战,拿破仑战败。
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一生共指挥约60场重大战役,总胜率(不含平局)为83%,1800-1809年这段这段时期的胜率更是来到了恐怖的94%。但战争的胜利难以弥补外交上的失败,拿破仑始终未能建立稳定的同盟体系,使得反法同盟产生了七次之多。英国主导下的反法同盟可以输好多次,而拿破仑帝国不行,容错率太低了。
拿破仑的失败印证了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律:单极霸权必然引发体系性反抗;没有互惠的强权、没有诚信的条约、没有弹性的战略,终将招致全方位的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