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5月18日电 (记者葛俊俊)5月17日,恰逢“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位于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红柿苑社区的红柿美术馆迎来了开馆后的首场活动——“海派风华”布艺拼贴艺术工坊活动。此次活动由上海大学博物馆与红柿美术馆联合主办,以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旗袍馆藏与红柿美术馆的当代艺术教育共建为纽带,开启了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跨界对话。


工作坊合影

在红柿美术馆开馆之前举办了“点亮希望”亲子艺术工作坊。工作坊的作品也作为开馆展展品之一呈现在红柿美术馆。首场工作坊以“海派风华”为主题,呼应上海大学博物馆“海上明月 轻裙随风”展览,以及艺术家唐倩的《时尚在上海》开馆展作品。

来自东明路街道近15组亲子家庭在上海大学博物馆、“环上大”青年艺术家罗阳的指导下,运用旗袍轮廓模板与布料进行拼贴创作,将海派非遗元素转化为童趣盎然的当代艺术实践。


冯昕主持的“点亮希望”灯彩工坊

此次活动延续了4月13日由艺术家冯昕主持的“点亮希望”灯彩工坊所秉持的社区共建理念,此外,创新性采用“非遗+亲子”模式,打通全年龄段文化传递,促成了宝山“环上大”与东明路街道的跨区域联动,为文化交流和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罗阳介绍海派旗袍


罗阳指导绘制与拼贴

现场,结合影像资料,罗阳介绍了海派旗袍的发展历史、特点等多方面内容。儿童听得全神贯注,在趣味问答环节更是积极踊跃,在一问一答中,海派旗袍的魅力深入人心。在具体的创作环节,罗阳指导他们绘制与拼贴,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将内心对海派旗袍服饰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呈现在作品中。


现场创作中


作品展示

“此次工作坊是‘无边界博物馆计划’的重要实践。”社区枢纽站创建人王南溟指出,博物馆的角色正从文物守护者转向公共文化服务者。此次与红柿美术馆的联动,成功让文化遗产“走出”展厅,融入社区日常,形成“居民共创—艺术活化—历史传承”的良性闭环。未来,该计划将进一步发力,持续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和高校资源向基层下沉,通过艺术共建形式,激活更多社区的“美育细胞”,让艺术与文化在社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