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末期,有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叫做“完璧归赵”。

讲的是,赵国上卿蔺相如与秦王秦昭襄王的故事。

从那个故事中我们得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口才,两次粉碎了秦国的阴谋,为赵国赢得了尊严。

但课本上并没有讲接下来的故事,要知道秦国向来是虎狼之师,面对赵国蔺相如的羞辱,岂能善罢甘休?

另外,在“完璧归赵”的文章中,老师也没有讲后续的故事。那么,完璧归赵后又发生什么事了?为何说,赵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

和氏璧,原本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绝世美玉,后历经曲折流入赵国,成为赵国的镇国之宝。

那块玉璧不仅价值连城,更被视为国家尊严的象征。

当时秦国日益强大,秦王嬴稷(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拥有此宝后,便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那个提议表面上看似平等交易,实则暗藏玄机。

面对秦国的要求,赵国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秦国军力强盛,若断然拒绝,可能立即招致战争;但若答应交换,又担心秦国言而无信,最终既失去玉璧又得不到城池。

在群臣束手无策之际,大臣蔺相如主动请缨出使秦国,并立下誓言:“若秦国真将城池划给赵国,我便留下玉璧;若秦国不守信用,我定当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宫接见他。

当蔺相如献上和氏璧后,秦王欣喜若狂,只顾与妃嫔侍从传看把玩,绝口不提割让城池之事。

蔺相如看出秦王毫无诚意,便假称玉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

待取回玉璧后,他怒发冲冠,痛斥秦王失信,并威胁若强行夺璧,就将玉璧与自己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被其气势所慑,只得假意答应割城。

在割让城池的时候,秦昭襄王心不在焉,只是随便选了十五座城。

蔺相如心想:这个秦王肯定没打算割让城池,我还是把和氏璧送回去吧,大不了死在秦国。

蔺相如对秦王说:“和氏璧的转让是很严肃的事,请您沐浴斋戒五天,五天之后我再把和氏璧给您。”



秦昭襄王没办法,只好等了五天,然而蔺相如早就让人将和氏璧送回去了。

等到第五天的时候,秦王找蔺相如索要和氏璧,蔺相如自然是拿不出来,但是蔺相如也有话说。

蔺相如指责秦王:“你们秦国不守信用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每位国君都不讲信用,真的很难让人相信。”

接着,蔺相如告诉秦王,他已经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了。要是他还想要,就赶紧割让城池,待赵国收到城池后,自然恭敬地将和氏璧送回来。

要是不想割城池,那就永远也得不到。秦昭襄王听后勃然大怒。当下就要斩杀蔺相如,最后在群臣的劝说下,秦昭襄王才放了蔺相如。

要说到,秦昭襄王为何非要一块和氏璧呢?

其实,要和氏璧是真,也不完全是,他向赵国要和氏璧,不过是想试探一下赵国的实力,看他敢不敢与秦国为敌,有没有能臣为赵国坐镇。



秦赵两国“渑池会盟”

蔺相如完璧回赵后,秦昭襄王一时气不过,于是派兵攻打赵国。结果虽然攻下了赵国两座城池,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秦昭襄王眼看一时难以拿下赵国,直到再继续下去,必定两败俱伤,于是在谋臣的出谋划策下,又给赵王挖了个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