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临近中午,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写字楼内的一家轻食餐厅里,几位年轻的听障员工正准备餐食,店里没有太多嘈杂的人声,柜台前的手语指南和手写板格外醒目。
一位顾客在外卖平台下了订单,店内员工迅速行动,不到10分钟,一份精致的轻食就制作完成了,外卖小哥到店核对信息后,便完成了取餐。安静,是记者来到店里的第一印象,员工们用手语交流,整个流程默契而顺畅。
“我想通过轻食传递健康,以无声服务传递社会温度。”5月17日,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95后海归创业者张笑菲向记者道出了他的创业初心。
1
从金融到餐饮
95后海归的公益创业路
2013年,张笑菲赴美国留学,在圣地亚哥大学主修金融专业。然而,回国之后,他转向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成为一名营养健康师,为各类人群提供健康咨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父亲的身体不太好。”张笑菲坦言,“父亲一直在经商,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但他的健康状况对家庭影响很大。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拥有多少财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自身的健康上来。”
2021年疫情期间,张笑菲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萌生了创业想法。“我们想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特长。做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他解释道:“我比较关注健康,有合伙人擅长营养餐研发,还有合伙人长期从事残障人士培训工作。”
“我们发现,身边很多听障朋友在就业选择上比较局限,大多数只能选择进厂工作。因此我们想创造一个平台,为他们提供新的工作机会。”而如何让听障员工高效工作,成为团队最大的挑战。
“像川菜,就需要厨师拥有丰富的料理经验,并不适合绝大多数听障人士。”张笑菲向记者解释,考虑到效率和人员培养,团队最终选择了标准化、可复制的轻食模式,决定创办一家由听障人士运营的健康轻食餐厅。
2021年,他们创办的第一家健康轻食餐厅在成都高攀路开业。如今,已有5家门店,第六家店也开业在即。
2
听不见的厨房
有着特殊的餐厅营业方式
在餐厅工作区,记者见到了33岁的店长徐盼。正值午餐时间,外卖订单不断涌入,身着整洁工作服的她正专注地指导同伴完成一份料理。
△正在工作的徐盼
忙过午高峰,徐盼终于有时间休息。她用手机打字告诉记者:“我来自兰州,之前当过服务员,也在电子厂工作过。”回忆过去的工作,她坦言,工厂里压力大、工作累,环境也不够友好。
经朋友推荐,徐盼来到这里已有1年多时间,现已成为其中一家分店的店长,负责团队管理和四名员工的工作指导。
为减少顾客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障碍,餐厅采用扫码点单系统。“这样客人可以更快速地点餐。如果遇到困难,员工可以通过手机或我们提供的手写板与顾客即时沟通。”张笑菲介绍道。
在这座无声餐厅,处处体现着对听障员工关怀的细节:吧台上摆放着菜单与手语点单教程;厨房内的智能计时器通过视觉信号,帮助员工精准掌握每道工序的时间;墙上贴着简洁明了的操作流程图……
△摆在店内的手语点菜单
徐盼告诉记者,店内约90%的员工都是听障人士,他们通过灵活的手语快速交流。“有时顾客和员工因沟通不畅产生误解,比如员工写的句子不通顺或词序颠倒,我需要用手机打字帮忙解释。”
“我想用实际行动证明,听障群体不是需要怜悯的弱者。我们有能力、有热情,希望社会多给我们机会,让无声世界也能绽放光彩。”徐盼坚定地表示。
3
员工从内向到自信
希望将餐厅扩张至省外
“许多听障人士刚来时都比较内向,不太自信。”张笑菲观察到,“他们习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太善于与他人交流。”
随着能力提升,这些员工逐渐承担起管理职责。张笑菲经常带领他们进行工作复盘和总结,教导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了解同事心理状态,及时给予鼓励。“这让他们从最初的直来直往,逐渐变得更细心,考虑问题也更加全面。”
如今,团队已拥有30位稳定就业的听障员工,累计为上百名听障人士提供过工作机会。部分员工已在此工作3—4年,从基层逐步成长为店长或管理岗位的人员。
△团队举行的公益活动
“我们的员工多是通过朋友推荐,也有与成都市残联和金牛区残联合作发布招聘信息。”张笑菲补充道,“看到他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张笑菲
展望未来,团队成员们充满信心:“我们首要目标是在四川省内拓展至20家店以上,不仅限于成都,还将进入川内其他城市。”同时也希望能联合当地残联和社会企业的力量,共同参与这一项目。
甚至,团队心中还有一个愿望:“我们想把这个经营模式扩张至省外,和更多的听障人士合作共同运营这个品牌,带给听障人士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该轻食餐厅正在完善中台系统、供应链和中央厨房,进一步优化标准化流程。“只有夯实这些基础,才能确保我们在扩张过程中保持一贯的品质和服务水准。”张笑菲强调。
“最初创业并不是抱着要赚多少钱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这个项目,遇到志同道合、想要做公益的朋友,一起连接更多可能性。”张笑菲表示,这也是他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