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会聊天,能轻易把别人起的话题聊死。
总结原因,一是没有常识。
比如聊天时,
A说:明朝开始闭关锁国。
B说:所以后来唐朝才这么厉害吗?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历史常识。唐朝在公元907年灭亡后,过了461年,也就是到公元1368年,才有了明朝。
历史时间顺序搞错了,根本就聊不下去,更别说“闭关锁国”能不能导致“厉害”的话题了。
二是没有逻辑。
A说:老年人总是要吃剩菜,这个习惯特别不好。
B说:他们是从艰苦年代过来的,节约惯了,不能苛责。
C说:那又怎么样,你爷爷奶奶不也是苦过来的?
D说:祝你们家的老年人都没有吃剩菜的习惯。
有逻辑的对话,应该是围绕A的主题“吃剩菜这个习惯好还是不好”来展开。
比如,可以说:
对啊,是挺不好,剩菜对健康有害。
也可以说:
不对啊,有些剩菜放几天都没问题,节省一些没错。
无论是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都属于有逻辑的回答。
而BCD都没有逻辑。
B体现在把“谈习惯好不好”变成“讲情感”(即要不要苛责),
C体现在把话题转变为“你爷爷奶奶”也属于这个群体,
D体现在从话题讨论变成了情绪输出(虽然语气不强烈)。
最烦人的,就是C的那种接话。再举一个例子。
讨论一辆车撞到一个人,但被撞者并无大碍还能自己站起来的时候,
A说:这司机真没礼貌,连下车看一下都没有。
B说:要是你被撞了,你会轻易放司机走吗?
如果B是自己发表观点而不是在接话谈论,那就不存在对话逻辑的问题。
但如果是接话的讨论,明显B的话已经偏离A的话题了,因为A讨论的是司机有没有礼貌的问题,B却把A直接代入到那场事故,这种聊天方式除了令人尴尬,没有其他作用。
那如何变得会聊天呢?
针对以上两点来练习。
第一点需要多读书,多观察世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往自己大脑里装入更多的常识。
第二点是练逻辑。可以通过把对一件事的看法,写成文字,因为文字可以把你带入深度思考。
比如30岁的人是否应该结婚,你可以写“应该”,也可以写“不应该”,然后各自为什么,理由1234列下来。
写的过程中,把废话删除。废话就是,那些你删了之后,既不影响你的主题,又不影响你的上下文线索,也不影响你的情绪表达的句子。
把废话删掉后,写下来的东西就会出现简洁清晰的线索,久而久之,你的思维逻辑就会变得很清晰。这对其他方面的写作,一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