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4日清晨,一个中年男人在狱卒的押送下出了监狱,朝着一个高大的绞刑架走去,他的狱友们为他念诵经文为其祈祷。他遥望着天际喃喃自语:“真主啊,救救我吧,我是个无罪的人。”
随后,狱卒将绞索套在了他的脖颈上,然后残忍的将他绞死。
这个人就是巴基斯坦的前总统,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他在1977年7月5日凌晨被齐亚·哈克领导的政变部队逮捕,并在被关押两年多后处死。那么,布托为什么会遭遇政变?又为什么在死前声称自己为“无罪之人”呢?
事实上,布托确实是个无罪之人,如果他有罪的话,那他的改革过于激进和触动了巴基斯坦国内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布托出身于印巴分治前印度信德省拉卡纳县的贵族家庭,其父是纳瓦兹·汗·布托爵士,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曾在孟买政府里担任部长和信德省首席顾问,也是穆斯林联盟的成员,与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挚友。可以说,他的家庭虽然身居高位,但一直为民族独立而奋斗。
这种家庭出身决定了布托投身于了民族独立运动,他的前半生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都是在民族独立运动里抛头颅洒热血。
在巴基斯坦获得独立之后,布托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并在1958年进入了阿尤布·汗的内阁,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部长,曾历任商业、新闻、广播、国家建设、农村援助等多个部长位置,是真正意义上的“六边形战士”。
而我们对于布托的认知,则主要取决于两点——首先,他是一个亲华派总统,其次,他搞土地改革。
布托作为亲华派,倒不是说他对中国有什么特殊感情,而是纯粹出于国家利益考虑。从阿尤布·汗到布托都奉行和中国交好的政策,原因就在于巴基斯坦有印度这个威胁,印巴两国之间存在大量的领土矛盾,再加上印度方面时常觊觎巴基斯坦的土地,因此两国没少爆发武装冲突。
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巴基斯坦选择和中国发展关系是非常合理的考虑,这样巴基斯坦就不至于独自面对印度。
而布托支持土地改革则是看准了巴基斯坦的经济矛盾问题,少量的权贵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土地,这一点在阿尤布·汗时期就非常明显,布托也因此脱离阿尤布·汗政府,选择建立了巴基斯坦人民党,通过团结中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而得到广泛支持,也成功带动了巴基斯坦的民主运动。
布托这一行为自然是给阿尤布·汗政府上眼药,所以阿尤布·汗一度将其逮捕,但迫于压力又不得不将其释放,后续的叶海亚·汗政府迫于压力也只能在1970年进行大选。
这一年同时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果是东巴基斯坦分裂成了孟加拉,叶海亚·汗政府因此垮台,而布托则接管了巴基斯坦政府,就任总统兼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
此时的巴基斯坦是什么局面呢?答案是一地鸡毛。巴基斯坦在战场上输得一塌糊涂,东巴基斯坦已经分裂成了孟加拉,印度又占据着巴基斯坦5000多平方英里的土地,九万多巴基斯坦士兵被俘。
经济上巴基斯坦也趋于瘫痪,工农业生产完全停顿,国内经济一落千丈。毫不客气的说,当时的巴基斯坦已经有了亡国之相,距离土崩瓦解也只是一步之遥。
然而,在布托的努力下,这一步之遥终究没有变成现实。面对印度领导人英迪拉·甘地提出的所谓要把领土、战俘和克什米尔问题一并解决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布托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表示“我宁可回国下台,也绝不会签订这个条约”,最终迫使印度退出了大部分占领的领土,并释放了全部巴基斯坦战俘,克什米尔问题则维持现状,两国恢复了正常的经贸关系。
在几乎亡国的前提下,布托能够保住巴基斯坦大部分的国家利益,布托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但外部的问题解决了,内部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彼时巴基斯坦的经济命脉仍旧掌握在22个大家族组成的大资产阶级手上,工商业发展因此步履维艰,土地也大多窝在地主手中,这又导致农业发展非常落后。
如果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布托就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政治体制到工农商业,都必须进行一次改革。
这是个危险的举动,但布托还是在1973年着手进行改革,改总统制为议会制,制定了新的宪法和通过选举出任内阁总理,提出了“伊斯兰社会主义”,喊出:“给人民面包、衣服和住房”的口号。
接下来,他推行国有化政策,将大量原本被那些大资产阶级控制的资产转化为了国有资产,并通过两次大刀阔斧的土地改革,试图解决国内的土地分配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对着自己的家族开刀,仅三个月里就先交出了4.5万英亩土地。
布托的改革有用吗?很遗憾,只能说有但不多,国有化政策遭到了大资产阶级的对抗,大资产阶级财产转移到国外逃避改革,而政府官员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不甚理想,再加上部分人士从中破坏,所以工商业生产反而下降。
土地再分配的政策也不可避免的成效不良。布托的初衷虽然很好,还通过法律限制了个人占有土地的上限。
但大地主们将土地过继给家族成员,以此逃脱了国家对超额土地的征收,所以土地改革就变得很是失败。
原本预计将有大量的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徒弟,但最后真正获得土地的只有少部分农民,这远远低于布托规划中的预期。
而不幸的问题在于,布托的改革是仿西式的改革,这在巴基斯坦遭到了极大的阻力。
究其原因是巴基斯坦是一个宗教影响严重的伊斯兰国家,一如冷战时期所有试图改革的伊斯兰国家一样,布托的政策遭到了宗教人士的反对,连带着不少农民也因宗教信仰而反对布托的改革。
这一切注定了布托改革的失败,1977年3月,布托决定提前进行大选,这导致了反对派趁机联合对人民党发难,虽然最后的选举结果还是人民党胜利——这场选举的结果被怀疑是布托操控选举——可巴基斯坦的动乱却不可避免,国内多个城市爆发冲突,巴基斯坦的社会局势有瘫痪失控的趋势。
然后,布托犯下了一个大错误,他任命第三军军长穆罕默德·齐亚·哈克担任陆军总参谋长,希望以此保证军队不会发动政变。
可事实是齐亚·哈克曾当面指出,除非和反对派达成协议并结束冲突,否则军队可能会发起政变夺取政权。显然,布托无视了齐亚·哈克的警告,而结果就是齐亚·哈克在1977年发动了军事政变并逮捕了布托。
巴基斯斯至此进入了齐亚·哈克的军政府统治时期,而布托的死则完全是个悲剧,国内的反对派们迫切希望杀掉他,齐亚·哈克此时作为军政府领导人自然也不希望他活着,尤其是当时中国、美西方,乃至是印度都呼吁释放被逮捕的布托,这就更让军政府和反对派深感不安。最终,出于自身统治的需求,军政府选择处死了哈克。
“我的生命属于真主。他们既然叛变了我,想要杀我,那就让他们来吧!”这是布托被逮捕前所说的话,这或许是布托内心的真实写照。坦白说,布托的所有政策初衷都是好的,只不过他忽略了巴基斯坦的实际国情,且在改革中过于偏向西式改革又太过激进,结果造成了国内大量的矛盾,国内的实权阶级也仇视他,最终就导致这位心系民众的领导人惨死在绞刑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