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18日讯(记者 张静)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全国农业农村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研究、阐释、弘扬中华农耕文明中如何随着社会发展推陈出新?又在中外农业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在国际博物馆来临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付娟,就博物馆如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推动中外农业文化交流等问题阐述见解。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见证了中国航天育种工程的发展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中国网记者 张静 摄
记者: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农业博物馆如何展现从古代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节点?
付娟:像我们行业类的博物馆,在策展方面,文物展品可能不如综合类、历史类博物馆种类丰富。另外,农业主题的展览也有特殊性,既要讲清楚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还要讲清楚农业生产技术的变化及其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所以我们在设计基本陈列的时候,更多会依据我们的馆藏文物和从古至今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形成了目前这种“大专题+小通史”的陈列布局。这种形式既通过梳理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比如:农业的起源、南北方农业特点与差异、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政策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等,加深公众对宏观性农业历史发展阶段的认识;又通过特色的专题版块,比如:农业工具、水利工程、养殖业、纺织业、农业科技等,呈现“三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体验农耕文化的活动 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
记者:年轻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农业历史的兴趣点可能与传统认知不同,博物馆如何通过策展、活动等吸引年轻群体?
付娟:针对青少年群体,我们推出《漫步农博学古诗》《漫步农博学成语》特色学习材料,并根据博物馆陈列的内容,设计研学问题,制成导学手册,青少年观众在游览博物馆的过程中可以开展问题式的探索,将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另外,我们还会开展一些系列活动,如:关于农作物的科普讲座,从历史发展、品种特点、种植技术、文化内涵、价值应用等多角度让青少年群体认知不同农作物的相关知识,感受农耕文明的遗传密码。同时,还会开展农耕体验类的活动,利用博物馆园林式的室外场地,在农事雕塑周边,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红薯等多种农作物,不同节气组织青少年体验播种、插秧、收获等多样农事劳作,与中国戏曲学院、周边小学共同创排科普话剧《悯食记》,让孩子们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还会结合二十四节气、农耕非遗、节庆习俗,开展纺轮纺棉线、制作扎染手帕、节令鼓研学、元宵制作等多样活动,让参与者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保护重点,中国农业博物馆如何参与这类国际行动?又开展过哪些对外交流活动?
付娟:与世界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系统概念,呈现的是农业生产系统,这个生产系统里耦合了传统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复合种养结构、文化习俗活动、历史传承保护等多方面内容,对推进乡村振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我们曾举办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以及全国展览,系统地向公众介绍相关内容。我们也会利用自有的专家资源,开展相关的研究项目,一方面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供专业意见,另一方面还会组成调研团队去当地,对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同时,还会联合相关科普机构挖掘和传播农业文化遗产里的科普价值。
近年来,中国农业博物馆也会经常接待来此参观、参加培训的外国友人,他们在这里学习了解中华农耕文明,参加一些体验活动,尤其对中华农耕文明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特别感兴趣。这种生态智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数千年的农业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形成,并长期坚守遵循的一种基本观念,也蕴含在众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比如:桑基鱼塘这种循环农业模式,在塘埂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则用来养鱼,鱼粪使塘泥富含营养,而塘泥又滋养了桑树。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们以多元化生动实践的案例,将强调天人合一、生态循环理念的中华农耕文明,融入到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更多、更精彩的中国农业故事“讲出来”“走出去”。
《国色芳华·牡丹的前世今生》主题特展中3D观赏体验区 中国网记者 张静 摄
记者:今年国家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要跟随社会的发展变化,您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付娟:现在走入博物馆的公众中年轻人占比较高,他们来此目的已经从单向接受变为“参与+表达”式的多向需求。并且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公众热衷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也在考虑如何转型发展,思考如何随着公众需求的变化和行业、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博物馆之前的展览侧重于呈现农业技术技术史和作物史等方面的介绍,现在在策展中我们则更多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把更多的发力点放在技术、社会、文化等多元互动的文明史阐释与传播上。我们正在策划推进二十四节气沉浸式主题展,结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与实践内容,推出VR体验项目和展览,从天、地、人关系构建与协同角度系统地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人们根据对天体运行科学规律的测定,以及时节变化在自然界所引起的物候变化,形成科学的节气时序,用以安排农事生产劳动,并形成了多样的民俗活动,最终形成二十四节气这样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时间知识与实践体系。我们将通过室内+室外、展示+体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公众沉浸式感受中华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主要农用工具展示 中国网记者 张静 摄
记者:中华农耕文明与西方农业体系在历史上曾如何相互影响?
付娟: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早得多。早在5000多年前,原产自西亚的小麦就已经传入中国,随着历史的发展,深深影响了我国的粮食种植格局。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产自于中国的水稻、大豆等作物,养蚕缫丝技术,以及茶树种植与茶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对全球农业和饮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外来作物也通过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传入我国。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通陆上丝绸之路,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桃(核桃)、胡蒜(大蒜)等多种作物在汉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这一时期传入的作物多以“胡”命名。隋唐五代引进的作物有阿月浑子(开心果)、波斯枣(椰枣)、菠薐(菠菜)、底称实(无花果)等,名称多带有西域地区的语言特色。宋元时期比较重要的引进作物是占城稻,因早熟耐寒等优点从越南传入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并演化出众多本土品种。明清以来,从海路传入的作物名称多以“番”命名,如:番茄、番椒、番薯等,特别是高产、耐瘠美洲高产作物番薯、玉米、马铃薯的引入,有效支撑了明清以来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这些都例证了中外农业文化的广泛交流,不仅增加了中国农作物的品种,还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深远且重要的影响。
随着近代国门打开,西学东渐风潮的兴起,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引进西方农学思想,中国传统经验农学开始向实验农学转型,推动了近代农业知识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体制化建设,为新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的起步与腾飞奠定了基础。
未来,我们在中华农耕文明基本陈列的改陈工作中,会着重关注中西农业文化的交流互鉴,互为镜鉴,结合他者与自我的视角,全面呈现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独特价值及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展示手段上,会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对农耕文明日益增长的认知需求,提供知识与体验交织的多彩文化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