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化无常,现代人可以看天气预报,古人是怎么看天气的?这家气象博物馆里藏着老祖宗知晴雨的“法宝”。
相风木乌,是汉晋人追风的浪漫,乾隆测雨器,是人们对丰收的向往和渴望。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现代快报记者走进中国南通气象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古人“追风赶雨”的智慧,和对未知天象的无限想象。
汉晋浪漫“追风”,精巧仪器捕捉风的流动
风,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它轻盈地穿梭于天地之间,传递着天气变化的讯息,低吟着季节更迭的诗篇。在古老神秘的甲骨文中,以具象化的“鳳”字代风,而凤鸟也与风字产生了神秘的联结。
“对于农耕时代的人们来说,测风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像我们现在这个时节,即将迎来连绵的梅雨,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丰沛的水源。通过风向,古人可以预判到梅雨什么时候到来,为耕种做好准备。”南通气象博物馆馆长刘佳介绍,对于南通一带沿海地区的渔民们来说,变化无常的风还关系着出海的安全,所以南通渔民们会用板鹞风筝来测试风力,通过风筝的潮湿度判断接下来是否会下雨。此外,古代行军打仗时,也要依靠测风来制定战术,如三国有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巧用风势进行火攻,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正因为关系着百姓生计,甚至决定了战争胜败,古人早早地就开始尝试制造测风的仪器。《古今图书集成》有记载:“东汉张衡制相风铜乌,置之于长安宫南灵台之上。”这台由张衡发明的候风仪,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向测定仪器,距今已经有1900年。铜器笨重,灵敏度也不高,后来在普及时逐渐发生演变,从相风铜乌变为了相风木乌,更容易制作,也更为精巧灵活。
在南通气象博物馆,陈列了一只复刻的相风木乌,只见细长的木杆顶端,嵌了一只乌色的小鸟,可以清楚看出它的尖喙和眼睛,上翘的尾端扎着一面小旗。古人将这样一只木乌置于高处,可以及时捕捉到风细微的流动,实时记录下不同时间段的风力和风向,为天气的预测提供支撑。
在相风木乌旁边,还陈列着一对测风羽葆。“这是三国时期常用的测风仪,最早是用比较轻盈的材料来‘捕捉’风的变化,比如布料等,后来改成鸡毛这类更轻的材料,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大小。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对羽葆,就分别是五两和八两。”刘佳介绍,有的地方风力小,只要用五两的测风羽葆就足够了。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就要用到八两的测风羽葆。
明清测雨,祈盼庄稼丰收
古代的“占十二个月节候丰稔歌”中写道,“端午有雨是丰年”。风调雨顺,是丰收的预兆。与测风一样,测雨也是古人观天时的重要命题。查阅史料,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记载了“天池测雨”和“圆罂测雨”的方法,其中“天池盆”被用来收集雨水,通过计算获得地面降水量。此外,智慧的古人通过总结经验,早早发现了可以通过雨水浸透土地的深度,来测量这段时间的降雨量,并用耕地犁的深度来对照记录,这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科学中“土壤含水量”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变迁,雨量的测量仪器也越来越标准。在南通气象博物馆,可以看到一台乾隆测雨器,外形是一个三节桶,附有标尺。这种雨量器,最早是在明朝时期由国家制定,供给各地使用。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这项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在全国各地都普及开来。这种测雨器,与现代科技使用的也已经非常相近,原理和技术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自建气象台,开启气象科技新时代
徜徉在南通气象博物馆,可以看到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人们千百年来对“追风赶雨”的浪漫追求,也可以看到气象科技不断发展的一个个足印。汉晋追风,明清测雨……时间流转到124年前,1901年5月,爱国实业家张謇带领民工加固海堤,面对海边的风潮,他不由感叹,“气象不明、不足以完全自治”。1916年10月,在张謇的主持下,位于南通的军山气象台落成,这是国人自建的第一座气象台。气象台安装了由国外进口的最先进的仪器——风向风速记录仪,中国的气象科技也开始与世界同步接轨。
在时光长河的幽谧回廊里,古人观天,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绮梦。他们观北斗之柄,辨四季轮回;他们观二十八宿,知天地之方位。如今,当我们仰望同一片星空,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并肩而立。延续着古人观天的浪漫情怀,如今人们也正继续探索前行,续写人类与苍穹的不解之缘。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严君臣 花宇/文 花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