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案上石菖蒲 其一
栖云漱石抱根眠,剑叶何须名匠镌。
偶落芸窗分墨色,一丛清气自经年。
首句 “栖云漱石抱根眠”: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清幽自在的意境。“栖云漱石” 描绘了石菖蒲生长的环境,它仿佛栖息于云雾之间,以山石为枕,在自然的怀抱中安睡。“抱根眠” 赋予石菖蒲一种拟人化的姿态,生动地展现出它扎根于自然、与山水相融的宁静状态,暗示了石菖蒲远离尘世喧嚣,有着一种天然的淡泊与自在。
次句 “剑叶何须名匠镌”:石菖蒲的叶子狭长而尖锐,形似宝剑,故而称 “剑叶”。“何须名匠镌” 意思是石菖蒲的这种独特形态并非是经过名匠精心雕琢而成的,它是自然天成的杰作。此句强调了石菖蒲的天然之美,不依赖人工修饰,体现了一种对自然本真的赞美,与人工雕琢的刻意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石菖蒲的质朴与纯粹。
第三句 “偶落芸窗分墨色”:“芸窗” 指书斋的窗户,“墨色” 则代表了文人的书卷气息。“偶落芸窗” 表明石菖蒲偶然间被放置在书斋的窗边,与文人的生活空间有了交集。“分墨色” 形象地描绘出石菖蒲在书斋中,与墨香相互映衬,仿佛它也染上了几分文人的儒雅气质,同时也暗示了石菖蒲成为了文人案头的雅物,为书斋增添了一抹自然的生机与情趣。
末句 “一丛清气自经年”:“一丛” 点明了石菖蒲的形态,而 “清气” 则是整首诗的核心所在,它既指石菖蒲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清新之气,也象征着一种高洁、纯净的精神品质。“自经年” 表示这种 “清气” 并非短暂存在,而是历经岁月的沉淀依然长存。此句不仅总结了石菖蒲的特质,更升华了诗歌的主题,借石菖蒲表达了诗人对一种长久保持的、不受世俗污染的高洁品性的向往与追求。
七绝.案上石菖蒲 其二
灵根元不羡瑶台,寸碧能收万壑雷。
案上烟云生袖底,闲看风雨破空来。
首句 “灵根元不羡瑶台”: “灵根” 一词,赋予石菖蒲以超凡脱俗的灵性,点明其并非凡品 ,暗含生命力与独特神韵。“元不羡瑶台” 则直抒石菖蒲的心境,“瑶台” 常象征仙界的华美、尊贵之地,石菖蒲却并不羡慕那里,展现出一种甘于平凡、安于当下的豁达态度。它摒弃了对虚幻、奢华之境的向往,坚守自我,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高洁品格,为全诗奠定了精神基调。
次句 “寸碧能收万壑雷”:“寸碧” 形象地描绘出石菖蒲叶片虽小巧碧绿,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万壑雷” 则勾勒出一种宏大、磅礴的自然景象,如万千山谷中轰鸣的雷声,极具震撼力。“能收” 二字,打破常规认知,展现出石菖蒲以微小之躯容纳、掌控磅礴气势的惊人能力,体现了其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蕴含无限力量的特质,以小见大,充满想象力与张力,暗示了平凡中蕴含伟大,弱小中潜藏强大的哲理。
第三句 “案上烟云生袖底”:石菖蒲置于案头,诗人却以 “烟云生袖底” 营造出奇幻的意境。“烟云” 给人以缥缈、虚幻之感,仿佛石菖蒲在案头氤氲出云雾缭绕的仙境,而这烟云又好似从诗人袖底生出,将诗人与石菖蒲融为一体,构建出一种超凡脱俗、空灵缥缈的艺术氛围,展现出石菖蒲为文人生活空间增添的诗意与神秘色彩,也暗示诗人在与石菖蒲相伴中,心境得到升华,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末句 “闲看风雨破空来”:“闲看” 二字,尽显从容淡定的姿态,诗人面对 “风雨破空来” 的汹涌、变化,却能保持闲适、悠然的心境。“风雨” 可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挫折与磨难,而石菖蒲所代表的精神境界,赋予诗人直面风雨的勇气与淡然处之的心态。此句以景结情,既描绘出一种宏大的自然景象,又借景表达出诗人在石菖蒲精神感染下,超脱尘世纷扰,以豁达、洒脱的态度面对人生风雨的志向,使诗歌的意境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