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老字号企业黯淡了曾经的辉煌,有的则淹没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但在一些档案资料的只言片语中,或是一些不经意发现的照片旧影中,仍遮掩不住他们曾经留下的印迹。


德占青岛时期,中山路与天津路西北角的太芳照相馆。(袁宾久提供)

中山路与天津路交界,如今的 中山路146号,在历史影像里,这里最初是一家照相馆。德占时期,广东人温章文在此开设了太芳照相,其后到北京创业,成为北京最早开始古装照相的照相馆之一。

关于太芳照相馆的历史,目前多限于老照片中的店铺字号印迹。关于 温章文,据说在20世纪10年代即离开青岛,但太芳照相馆何时关停,还未见到史料描述。

中山路146号的老建筑,许多年后因为被誉为岛城鲁菜第一楼的“春和楼”而广为人知。但在其过往的时间里,同样有着一段浓厚的历史,以及一位知名商人的沉浮人生。


20世纪30年代,中山路146号的景昌号洋服店前,几位正在展示服装的男模。(袁宾久提供)

1934年9月,景昌翔记号在山东路(今中山路)146号开业,主要经营呢绒、洋服,店内 专做西服、中山服、学生装和大衣等。其创建人是李妙星,当时年仅25岁。

1909年,李妙星出生在浙江宁波鄞县,即现在的宁波市鄞州区。他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为了贴补家里生活以及供养弟弟妹妹们上学, 20年代后期,不到20岁的李妙星随同乡来到了青岛,那时已有很多宁波人在青岛,做服装生意的占了大多数。

李妙星开始在同乡的店里跟着学徒,凭借着 聪明的头脑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很快掌握了服装店除裁剪制作工艺之外的所有业务。青岛的前海时有外国军舰游弋靠泊,为了给舰上的水军制作衣服,李妙星竟然自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景昌号开业后,李妙星在商业经营中亦是如鱼得水,很快创出了名号。

大鲍岛商街的繁荣发展,源自于省内外诸多知名商号及店商的纷至设立。 在景昌号的周边,李妙星的诸多宁波同乡,已在此纷纷扬名。

景昌号的天津路对面,中山路144号,是李妙星的同乡, 郑章华开办的亨得利钟表行。

商铺的斜对面,中山路131号,是郭锦卿开办的天真日夜美术照相馆,现天真照相馆的前身。

在景昌号的不远处,还有包宝根创建的先安商行,青岛打字机商店的前身。

庄宝康在潍县路创办的万康商号,则是最早在大鲍岛开设糕点的南方商人。1914年,庄宝康与宁波同乡,青岛华德泰和记商号的徐咏春在济南一起创办了泰康号,即现在著名的上海泰康食品的前身。而万康的股东之一,同样是宁波人的乐汝成,后来更是带动泰康走向了辉煌。

在青岛的宁波商人,还有万源永号( 海滨食品商店的前身)的股东兼经理 张根睦。

董阳华创办的 震泰洋服店,即后来海泊路上人们熟悉的老“震泰”的前身。


中山路北段,左侧为景昌号,右侧是祥云寿。

百年前,正是像一个又一个宁波人的背井离乡,累月经年地摸爬滚打、摸索实践,共同塑造了大鲍岛良好的商业底蕴,勾绘出了这一片被后人所称颂的本土特征,才有了岁月更迭里的传承与扩张,青岛本土商业发展之路由此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蜕变。

如今,电影明星们为商家做广告已司空见惯。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明星能为普通商家做广告仍可谓凤毛麟角。文史收藏研究者曲海波老师收藏一份青岛老报纸中,我们就看到了当年景昌号的超前营销意识。


报纸广告左侧,影星王莺为景昌号洋服店做的代言广告。(曲海波提供)

1936年12月18日出版的《胶澳日报》上,刊登有中国女电影明星之一王莺为位于中山路上的景昌呢绒洋服店做的代言广告。这幅平面报纸广告创意新颖,王莺身着时髦大衣摆了一个“PS”造型照片,旁边是她亲自书写的“中山路景昌呢绒洋服店做的大衣既适体又美丽,价钱更便宜,姊妹们不妨去试试。”手迹宣传推介文字和手迹签名,颇具感召渲染力。用电影明星的照片和亲笔手迹创意一个广告,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


1942年与1944年,景昌号登记表(青岛档案馆)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40年代初,景昌号已有登记店员19人,李妙星还担任着青岛市洋服商业同业公会理事一职。1942年,青岛特别市洋服业同业公会第一届选举中,李妙星当选董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景昌号的生意依旧红火,是当时青岛最大的洋服店之一。

事业的蓬勃发展,李妙星却没有大商富绅的习态,店内接待新老顾客的礼帽长袍,参加政府及商会间大场面活动的西装革履,除此之外,其他处处均显朴素。李妙星的夫人陈秀云亦是贤惠持家,除协助李妙星店内事务外,一个人照看着孩子,忙活着家务、卫生,还要亲自操持店内二十多人的吃饭。夫妻二人相敬如宾,直至终老,李妙星也一生未纳妾,这在当时的资本商人中也是很少见的。


1946年,青岛市洋服商业同业公会147家登记会员截图,景昌号排在第二位。

1946年4月,在青岛洋服业公会选举中,李妙星当选执委,其得票数仅次于公会主席,他的宁波同乡、王顺昌洋服店的经理王祖达。此时的李妙星,以及他的景昌号洋服店,可谓是家和业旺,两个子女聪明上进,学业有成,李妙星也达到了一个成功商人的巅峰。


1951年,李妙星与夫人及子女合影,此时,景昌号洋服店还未公私合营。

1949年青岛解放后,景昌号恢复了营业,虽然雇员多已离开,但商铺仍在。1956年公私合营,景昌号洋服店和 玉华洋服店、时代服装店、震泰西装店等八家服装店合并,称为震泰呢绒服装店,作为公私合营企业,归属青岛百货总公司。李妙星被分配在了震泰服装店做收款,中山路146号的商铺则合并给了春和楼,餐饮老字号的店面从天津路开到了中山路上。

李妙星一生善良,乐善好施,从公私合营到文革运动,除了经营的店铺和居住的房子被腾出来,并没有遭到抄家、批斗、游街的遭遇,以及其他重体力劳动的安排。其后,他一直在震泰做着收款工作,因担心出身不好,难免内心有自卑心理。时间久了,进出震泰购物的市民,也不会去留意店内一角低头收款的那位半百老人,更很少有人会知道,他就是不远处著名的景昌号老板,一位曾经令人景仰的民族商人。

在那个时代,为了一家老小,李妙星也算是做出了一个普通人的聪明决定,低头做人,老实做事。在震泰的收款台里,从不多言多语,接人待物亦是认真谨慎,每天结账,钱少了会自己拿钱补上,钱多了上交财务,账物相符从未出错。就这样,从中山路到海泊路,在震泰一直干到退休。无人能够理解那种压抑已久的困惑与心酸,也许只有春节期间,儿女分别从上海和东北来青团聚时,才会露出久违的笑容。


德占时期,中山路与天津路西北角的太芳照相馆。(袁宾久提供)

李妙星一家原本一直住在中山路146号的楼上,楼下是店铺,标准的商住两用建筑。那时的二楼,左边窗户(上图中标有“太芳照相”字样)对着天津路,中间转角的窗户直冲着路口,这是一个大房间,大房间的后面是一间没有窗户的暗厅。右边的窗户对着中山路,是一个小房间。几十年里,李妙星夫妇就是在这座建筑里上上下下,进进出出,两个孩子也是在这里慢慢长大。


1962年,李妙星夫妇与外孙女在青岛中山公园。


1973年,李妙星夫妇与孙女(中前)、外孙女(中后)合影。

李妙星曾有四个孩子,大儿与小儿均幼年不幸夭折。另一个儿子李金葆,50年代毕业于青岛一中,和先安商行包宝根的儿子是同学,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生活,直到去年去世,享年92岁。唯一的女儿李艾立,曾就读圣功女中(如今的青岛第七中学),1950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东北建设到了沈阳,如今已95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

孩子都不在身边,房子只有李妙星夫妇二人居住。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天,二楼居住的房屋又被要求腾出来,夫妇二人被临时安排在后面的那间没有窗户的暗厅里。原来的两个房间被安置给了 一家四口,男主人不知是哪个工厂的工人,女主人是某个医院的职工,带着两个孩子。


1971年春和楼扩大经营,那时已改名叫人民饭店,二楼腾让给一家四口的房间,以及老两口临时居住的暗厅,一并成了春和楼的营业场所。李妙星夫妇又被安排搬到了春和楼的后院,也就是现在天津路5号二楼的一个房间。


1993年,暮年的李妙星夫妇在上海。

1983年,年迈的李妙星与夫人离开了青岛,去了上海与儿子一家生活。1999年,老人在上海去世,享年90岁。后来,家人将两位老人的墓葬迁移回了老家宁波,未满弱冠之年即离开家乡的李妙星,也终于魂归故里。


20世纪80年代,扩大经营规模的春和楼,二楼打开窗户的房间,是李妙星一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景昌翔记号洋服店,中山路商街一家享誉岛城的著名商号,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仅留下变换门面的商住建筑,作为近代城市进程中的工商发展档案缩影,记录下了这个商号,以及大半生都融入到这座城市的一代浙商李妙星, 曾经的传奇故事与沉浮人生。

感谢李妙星外孙女王青女士的信息提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