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部生动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传奇。它们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温度的最佳窗口。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在兰各大博物馆,探寻各馆的镇馆之宝,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聆听这些瑰宝背后的故事。

踏入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的矫健身姿凝固了汉代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它脚下的飞鸟,不仅是精湛工艺的见证,更勾勒出丝绸之路驼铃悠扬的盛景。那些沉睡千年的陶器,至今仍保留着泥土的温度,诉说着西北大地最早的文明密码。流畅的线条晕染出远古先民对自然的礼赞,红与黑交织的图案中,仿佛能窥见他们在黄河之畔载歌载舞的身影。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两万余枚汉简静静躺在展柜中,墨迹未干的简牍上,戍边将士的家书、官府的文书跨越两千年时光,让我们得以窥见汉代河西走廊的市井百态与家国情怀。那些工整或潦草的字迹,是历史最鲜活的注脚。

兰州市博物馆依明代白衣寺旧址而建,古色古香的建筑本身就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在这里,东汉墨迹纸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虽历经岁月,墨书却依然清晰可辨,作为我国最早发现的墨迹纸之一,为研究造纸术和书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书写文化的一角。

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宛如一部民俗史诗,展现着兰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秦腔的苍凉、精美的剪纸、悠扬的兰州鼓子……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兰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最质朴的灵魂。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与桥梁构件,将百年前黄河天堑变通途的壮举娓娓道来。锈迹斑斑的钢梁、泛黄的设计图纸,记录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见证着兰州从古老渡口迈向现代都市的蜕变。

博物馆是时光的琥珀,封存着文明的碎片——古老陶罐上的纹路诉说先民智慧,泛黄手稿里的墨迹凝结思想火花,斑驳青铜器承载岁月沧桑。在触摸文物的瞬间,读懂这片土地的坚韧与包容。在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走进这些文明的殿堂,聆听历史的低语,感受文化的力量,让千年风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文物图片由各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钟磊

来源: 兰州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