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具有强大的传递性。父母的情绪模式会通过表情、语气、行为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个经常焦虑的母亲可能会培养出同样焦虑的孩子,而情绪稳定的父母则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晚饭时间,妈妈下班回家,脸色阴沉,眉头紧锁,一言不发地走进厨房准备晚餐。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手机,对妈妈的到来没有任何反应。7岁的儿子小明正在客厅玩玩具,看到妈妈回来,兴奋地跑过去想分享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有趣事情。可能的两种发展:
一、 负面情绪传递
妈妈因为工作压力大,心情烦躁,对小明兴奋的分享感到不耐烦,皱着眉头说:“别烦我,没看见我正忙着吗?”小明被妈妈的冷漠和拒绝伤到了,委屈地低下头,默默走开。
爸爸察觉到气氛不对,但选择继续看手机,避免卷入“麻烦”。
结果就是小明感到被忽视和拒绝,情绪低落,可能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到学校,影响与同学的相处,甚至对家庭产生疏离感。
二、积极情绪引导
妈妈虽然心情不好,但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家人,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蹲下来认真听小明分享。小明感受到妈妈的关注,更加兴奋地讲述着,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爸爸也被小明的快乐感染,放下手机,加入谈话,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共进晚餐。
结果:小明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情绪积极向上,更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
这个例子展示了父母的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负面情绪传递会让孩子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恐惧,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积极情绪引导则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
总而言之,父母的情绪是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该努力成为孩子情绪的引导者,用积极健康的情绪感染孩子,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而决定我们是正向的情绪模式,还是负向的情绪模式,又取决于我们在曾经成长过程中是如何被对待和回应的。
黄导在线下课谈到我们了解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卸我们的责任,而是更清晰的认识自己,为了更好的建立自我。
当我们通过成长学习,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情绪,无论这情绪是来自于过去成长过程中的哪一个瞬间,甚至我们也想不起来是哪一个瞬间,这都没关系。比如,我们看到自己经常觉得委屈,可能是因为内在有一个极度需要认可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这样的情绪模式就会决定你的互动的过程中被被别人的情绪带走。
比如,老公指责你”放纵孩子……,你本能的就开始拒绝,内心不乐意对方否定自己,开始对抗,充斥着委屈的情绪……
而情绪成熟的人能够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理解和接纳伴侣的情绪。比如,这个时候的回应可以是:是呀,我不光放纵孩子,还放纵你……而做到这些,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黄导说:在夫妻关系中,正确的需求表达是一门艺术。表达需求时,应该注重"我"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例如:"我感到孤单,希望你能多陪陪我"比"你总是忽视我"更容易被接受。同时,表达需求不等于要求立即满足,给对方理解和回应的空间同样重要。
情绪模式是关系的基石。理解这些模式,学会调节情绪,主动构建健康的关系模式,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必修课。在夫妻关系中,正确的需求表达和主动付出能够创造深厚的情感连接。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情绪引导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伴侣和父母,构建更幸福的家庭关系。自动自发思想助力你享受更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