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江苏马湖村连降大雨,水渠堵塞急坏众乡亲。生产队长万以才带俩弟弟清淤,选了最脏最累的渠段。三弟锄头碰硬物,伸手一摸,泥里竟有铜绿色物件。



三人合力刨开淤泥,一个裹满锈斑的青铜壶露了出来。

不小心碰裂壶口,金灿灿的金块晃花了眼,少说几十斤。兄弟仨不敢耽搁,连夜抬壶回家,心里却像揣了兔子。



消息比风还快,第二天村里炸开了锅,众人围堵万家。“水渠是公家的,宝贝该归大家!”有人眼红,吵吵嚷嚷。

万以才没争辩,只说天亮就送乡政府,话硬气却惹来猜忌。第二天天没亮,兄弟仨推车直奔乡政府,就认一个理:文物是老祖宗的。干部见了青铜壶,赶紧联系县文物局,专家吴老一听“黄金”“青铜壶”,心里咯噔一下。



赶到现场细细端详,壶底铭文让他手抖:“齐将陈璋伐燕”,战国篆文!

这一发现不简单,壶身九十六条小龙盘绕,兽首衔环怒目,竟是战国礼器。吴老说,这“陈璋圆壶”比壶里的黄金贵重万倍,填补了历史空白。



省博物馆来接收时,兄弟仨得了荣誉证书和一万元奖金,本是好事,却生了变故。乡亲们态度变了,以前热乎的邻居,如今见了面扭头就走。有人背后嚼舌根,说他们拿了大钱,连借出去的拖拉机都成了“显摆”。

万以全、万以忠受不了闲话,先后外出谋生,只剩万以才守着老宅。



没人知道,那些年他们夜里辗转难眠,怕的不是穷,是人心变了味。我常想,当金灿灿的黄金摆在眼前,有多少人能像他们一样守住本心?

青铜壶如今在博物馆里,诉说着战国的刀光剑影,却少有人提起那三个农民。



他们不懂文物价值,却知道老祖宗的东西不能私藏,这份朴实比金子还亮堂。

村里的水渠早修好了,可当年那段挖宝的往事,至今仍有人唏嘘。有人说他们傻,放着大钱不要;有人说他们值,守住了做人的根本。

到底是傻还是值,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称的是良心,量的是格局。那段被雨水冲开的历史,让我们看见:有些选择,注定要承受误解,但终将被岁月铭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