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带着满心期许,揣着一纸防务合作协议奔赴柏林,若能借德国之力,在南海争端里为菲律宾“主持公道”,那菲律宾不仅能在地缘政治上收获重要筹码,对国内中期选举受挫的马科斯政府而言,更是一剂挽回颜面的良方。
可现实却给了菲律宾狠狠一击。德国人何等精明?军火订单没问题来者不拒,想通过协议裹挟德国当“南海保镖”?想多了没门儿!这场外交博弈,在柏林总理府的会谈桌上就已初见分晓。皮斯托里乌斯那句“参与南海事务不针对任何人”,直白点说,就是别指望德国舰队会为菲律宾开进仁爱礁。
这种既要赚军火钱,又不想卷入南海争端的态度,让菲方代表团大失所望。要知道,三年前德国还信誓旦旦地宣称要派军舰“维护印太航行自由”,如今却把安全承诺大幅缩水,变成了网络安全培训和国防装备,这态度转变之大,足以让身处热带的菲律宾感到寒意。
其实,德国政府态度转变早有预兆。新上任的默茨政府忙着收拾前任留下的一堆烂摊子:经济连续两年负增长,国防预算缺口高达1500亿欧元,乌克兰战事吃紧不停喊着要支援,就这还要应对右翼势力抬头带来的政治压力。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柏林哪还有精力陪菲律宾在南海玩“冒险游戏”?更何况,中国连续七年稳坐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800亿欧元,德国车企在华市场份额更是占到全球产量的四成。在如此紧密的经济利益交织下,德国防长那句“不针对第三方”,明白人都知道是在向谁示好。
马科斯政府的外交困境在这场闹剧中暴露无遗。为了维持与法、澳、德等国签订的防务协议,菲律宾就像办会员卡一样,不断投入资金:2024年光是从德国采购巡逻舰和导弹就花了23亿美元,还得额外支付培训费,让德军手把手教操作。可这种“氪金式外交”效果却不尽人意——除了美日还在口头“支持”,其他国家都学聪明了,在协议里添加各种“免责条款”,生怕被菲律宾在南海的“破船”拖进纷争的漩涡。
往深层次看,这场外交碰壁反映出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处境。菲律宾企图效仿乌克兰,以领土争议换取西方军援,走“代理人”模式,却忽视了地缘政治的天平早已发生倾斜。当德国宁愿花1500亿欧元重建驻立陶宛的装甲旅,也不愿往南海多派一艘护卫舰;当朔尔茨宁可出席台积电工厂动土仪式,也不愿为“南海仲裁”多费唇舌,这些信号都表明,西方国家的战略重心仍在欧陆,所谓的“印太战略”不过是一张随时可能打折出售的空头支票。
更有意思的是中德菲三方之间微妙的互动。就在特奥多罗在柏林碰壁的同月,德国经济部长还在上海洽谈新能源汽车合作,大众汽车刚宣布在安徽追加80亿欧元投资。这种“政冷经热”的奇特现象,正是当代国际关系的生动写照:当政治操弄碰上真金白银的经济利益,多数国家都会选择以经济利益为重。
这场外交闹剧以菲律宾被冷拒收场。域外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学会“明哲保身”,军事合作协议沦为“付费会员制”,菲律宾的冒险主义终究难以为继。正如德国前外长那句警告:“在南海搅局简直是在找死” ,柏林的政治家们非常清楚菲律宾所谓的请德国参与“南海事务”,无非是菲方想要德国帮助其火中取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