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骨被大风掰成麻花,南宁街头有人抱着树干躲雷暴。手机天气弹窗不停跳红色预警,广西中北部正遭暴雨三轮"轰炸"。从17日开始,桂林柳州等地雨水就像破了的水龙头,24小时没停过。



气象数据显示,这轮降雨覆盖广西超60%区域,桂北累计雨量已达150毫米。

17日白天,河池百色的雨直接"砸"下来,局地半小时积水没过脚踝。更棘手的是,强对流天气跟着捣乱,雷电大风让雨伞根本撑不住。有市民冒雨出门,刚走两步伞面就被掀翻,只能躲进便利店等雨停。



18日雨势不但没减,反而在桂北桂中"加码",大暴雨警报接连拉响。柳州发布暂停户外作业通知,建筑工地塔吊全都静止在雨幕中。

南宁虽然雨势稍小,但雷电频繁,下午3点街头就亮起路灯,像傍晚一样。



气象专家提醒,这次降雨落区高度重叠,土壤含水量已接近饱和。麻烦的是,持续降雨正在引发次生灾害风险。

部分山区出现小规模滑坡,泥石混着雨水冲上村道,幸亏没伤人。城市里排水系统压力陡增,南宁个别路段出现短时积水,交警冒雨疏导交通。



这时候,提前关注实时预警比凭经验出门更靠谱,几分钟就能避开暴雨区。争议点在于,面对频繁强对流,普通市民该如何有效应对?

有人觉得带伞就行,却忽视了雷电天气要远离高处和广告牌。



也有人担心,连续降雨会不会影响农作物生长,毕竟现在正是农忙时节。

数据显示,广西中北部农田已被雨水浸泡多日,农技部门正在指导排水。



从文化角度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考验着城市和乡村的应急韧性。以前靠经验判断天气的方式正在失效,数字化预警系统成了"保护盾"。但基层地区的预警传达是否到位?

偏远山区老人能否及时收到信息?这些问题,需要在每一次降雨中不断优化解决。我个人认为,应对暴雨不只是政府的事,每个人都该掌握防灾常识。

比如雷雨时不躲树下,积水路段不贸然涉水,这些细节能避免危险。接下来23到24日,广西还将迎来新一轮降雨,防雨工作不能松劲。家里备把结实的伞,手机保持电量充足,随时查看最新天气动态。

这场周末暴雨,暴露出城市排水和应急响应的细微短板。但也让我们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冒雨排查隐患,交警在积水中坚守岗位。极端天气是挑战,也是检视城市安全的镜子,每个环节都需要严丝合缝。

防雨不是小事,提前准备才是对生活的底气,你做好应对准备了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