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要变短了!从2015到2024年,连续十年都是40天超长三伏。去年有人不信30天三伏存在,今年就遇上了。



2025年三伏到底啥时候开始?

按传统历法,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



今年夏至6月21日,6月30日第一个庚日,7月10日第二个。7月20日第三个庚日,这天正式入伏。头伏7月20日到29日,固定10天。

中伏7月30日到8月8日,今年只有10天。末伏8月9日到18日,同样10天,8月19日正式出伏。



为啥中伏天数不一样?

关键看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



过去十年有5个庚日,中伏20天,今年只有4个,所以中伏10天。今年三伏还有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入伏晚,农历六月廿六入伏,算“晚入伏”。老话说“早入伏雨连连,晚入伏旱干田”,今年可能多干热天。



气象学解释,晚入伏雨带北移,长江流域雨水少,容易干热。二是母伏开头,入伏日是农历双数,民间说“母伏闷”。意味着今年闷热天气多,湿度大,体感更难受。

三是“秋包伏”,末伏在立秋之后第九天开始。民间讲“秋包伏,热死牛”,可能出现“秋老虎”,立秋后还得热一阵。



四是三伏天基本在闰月里,闰月中气不足,热气易后延。这也意味着秋老虎的威力可能不容小觑,得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今年三伏少了10天,可高温点没减少。入伏晚导致高温集中,母伏带来的闷热,秋包伏的延续高温。每一个特点都提醒着,防暑降温不能掉以轻心。

农业生产要注意抗旱保水,合理安排农事。普通人更要注意作息,及时补水,避免长时间暴晒。传统历法里藏着古人的智慧,这些经验依然有参考价值。

今年的三伏天,你准备好怎么应对了吗?不管天数长短,科学应对高温才是关键。记住这些特点,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安然度过酷暑。

期待大家都能健康度夏,也别忘了关注后续的天气变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