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年8月23日,新华网报道,在山西人们发现一种曾经“消失”了67年之久的一种植物。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固定的分布地,如果它在一个地方已经“消失”了很多年,那么极有可能它就不会再出现了。



而这一次,这一物种的再次出现,也为人们更全面的了解它提供了机会,填补了此前很多有关它的空白资料。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植物呢?为什么此前会“消失”几十年之久呢?



«【·67年后再次发现·】»

这种植物人们可能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人们比较熟悉常见的中草药,名字叫黄芩,更确切地来说,它是山西黄芩。

人们最早的采集记录可以追溯到1957年5月27日,当时是有调查队在山西省的雪花山,海拔1500米的沟底阴处发现了它。



但是当时它还只有一个编号574,一直到了20年之后,它才被发表,命名为了山西黄芩。

然而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没有关于山西黄芩的其他记录,在采集的到的第一份标本中,也还留有很多的疑问。



因为当时人们发现它的时候,正好赶上花期,调查队就只采集到了它的花,但是对它的果实和种子,标本中并没有记录。

谁也没想到的是,山西黄芩这一“消失”就是67年之后,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67年之后人们居然又再次发现了它。



在2024年,有科研团队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再次前往了雪花山,就在这片原生地中人们发现了山西黄芩。

这次是在雪花山所属的中条山中发现的,海拔大约在1200米。

这次的发现不仅让山西黄芩再现世人眼前,还刷新了它的海拔分布范围,同时这次人们很幸运地赶上了果期,采集到了它的果实和种子标本。



有了这次的发现,人们对于山西黄芩的研究也能更进一步。

经过调查之后,人们发现山西黄芩仅在山西有分布,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植物,那么它和其他的黄芩有什么不同呢?

黄芩属是唇形科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及热带山区,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属群,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约360种。



很多黄芩属植物生境特殊、分布狭窄,仅凭外观难以区分,若无法明确种类,保护工作将无从下手。

并且不同种类的黄芩在药效成分上可能差异巨大,只有认识清楚每一个种的生态功能,才能在生态修复中正确使用本地物种,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



中国是该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之一,已知黄芩属植物约有100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北至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丘陵、林缘草坡等地带,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中国特有种,如山西黄芩、滇南黄芩、川滇黄芩等。



这些黄芩类植物在形态上差异较大,生态适应性强,部分种类具有潜在药用价值,而另一些则是重要的生态指示植物。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北黄芩”,它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在山西省分布的目前已知的黄芩种类有7种,山西黄芩也是其中之一。



«——【·山西黄芩·】——»

山西黄芩是一种罕见的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中国特有物种,它的植株一般较矮小,株高仅为10到25厘米,整体形态紧凑,呈簇生状,茎直立或基部稍倾斜,具柔毛。

它的花色为淡紫蓝色或蓝紫色,唇形花冠具有明显的两唇结构,上唇兜状,下唇开展,花冠约2到2.5厘米长,盛开时形似盔帽,优雅别致。



山西黄芩的花期多集中在6月至8月,果期一般为9月至10月,它虽然个体细小,却在形态上独具特色,花色优雅,植株坚韧,极具观赏与药用潜力。

山西黄芩主要分布于中国山西省的山区,它的这些差异不仅让山西黄芩在植物分类学上具有独特地位,也为其药用潜力和生态适应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近年来,科学家和民间植物爱好者在中国多个地区频繁发现被认为已“消失”或“灭绝”的物种,如贵州金佛山上的重瓣杜鹃、山西黄芩的再度现身。

而这一现象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随着人们调查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对偏远地区的勘察能力显著提升,一些人们曾经难以到达的地方也能调查到,调查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物种也随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野生动植物,很多新物种都是被一些非专业人士发现的,这也大大扩宽了物种调查的渠道。



在过去,很多物种因资料匮乏或认知不足被误判为灭绝,如今的发现有时从以往的调查资料中发现端倪的。



这些物种的发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它们的保护同样刻不容缓,人们再次发现山西黄芩的踪迹后,也紧急对它进行了人工繁育。

2025年3月12日,央视新闻报道,山西黄芩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繁育。



再次发现之后,相关部门就立即实施了迁地保护,将其移植到了太原植物园中,并且迅速展开扩繁实验。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培育,山西黄芩已经开花,培育出来的植株数量超过1000株。



山西黄芩作为中国特有植物之一,其保护与繁育工作不仅具有生态学意义,也有文化、经济与科研价值。

特有植物常处于生态系统中独特的位置,它们本身可能也具有某种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今天,每一次“消失”的回归,每一个新旧物种的厘定,都是我们对自然认知更进一步的见证。

参考:

新华网《我国独有物种山西黄芩时隔67年重现》,2023-8-23
央视新闻《从“遗世独立”到千株绽放 山西黄芩实现规模化繁育》,2025-3-1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