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小明,00后可能会一脸问号,但对于70、80甚至一部分90后来说,她的名字几乎等同于一段时代记忆。军港的夜》这首歌一响起,哪怕不记得歌词,也有人能哼出旋律。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爆款”,可不是靠短带起来的热度。那时候,没有微博热搜,没有综艺炒作,一首歌能红,靠的是实力和时代的风向。

苏小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火了。



一个从文工团走出来的“新星”

1980年,首都体育馆办了一场“新星音乐会”。在那个大多数家庭还只有一台收音机、黑白电视还是奢侈品的年代,这样的音乐会简直是全民轰动。

也是在那场音乐会上,苏小明唱了《军港的夜》,直接把自己送上了全国的舞台。她的嗓音清澈、稳当,情感拿捏到位,不浓不淡,正好符合那个刚刚对“通俗歌曲”睁眼的年代。

要知道,当时大家还普遍习惯听革命样板戏、传统民歌,《军港的夜》这样的“现代味儿”歌曲,听起来简直是“耳朵开天窗”。

她不是第一个通俗唱法的歌手,却是第一个真正红遍大江南北的。

这背后也离不开她的家庭。她的母亲是延安时期的老革命,在总政歌舞团担任副政委;父亲则是编剧兼导演。这样的成长环境,不仅让她从小接触艺术,也让她明白:真正的好作品,得靠扎实功底和长期磨炼。

所以她唱得稳,也演得稳。

后来你在《汉武大帝》里看到那个城府极深、举止得体的馆陶公主,其实就是苏小明。很多人当时根本没认出来,她就是当年唱歌的“苏小明”。

这既是她的演技功力,也说明了:苏小明从来没有停在那个《军港的夜》的光环里。



和陈小伟的婚姻:不是所有的相爱都能走到底

苏小明的第一段婚姻,讲起来不复杂:和同事陈小伟,认识、恋爱、结婚。

他们都是文工团的演员,一个唱歌一个拉琴,搭档久了就有了感情。那个年代的爱情,少了套路和花言巧语,多的是在一件件小事中慢慢沉淀出来的默契和信任。

1980年结婚。刚好也是苏小明事业起飞的时候。

那时候她全国演出,满世界飞。住的还是单位分的小房子,回家的时间少,几乎天天在外演出。而陈小伟,就像大多数那个年代的丈夫一样,更多的是承担起“家里那个默默支持你的人”的角色。

宋丹丹曾经回忆过,那个时期的苏小明和陈小伟,是他们那一圈人里最令人羡慕的一对。这句话,不光说明感情好,更代表着他们彼此都“配得上”。

不过,再恩爱的两个人,也架不住现实的分歧。

后来苏小明决定出国深造。

这是她的选择,也是她的野心。

她知道,自己虽然在国内红了,可音乐上还有很多不足。她渴望更多专业系统的训练,想要到国外看看外面的音乐世界长什么样。

可问题是,陈小伟不愿意。

一来他不适应国外的生活,二来他也有自己的事业,不可能放下一切陪着她跑去欧洲。而且,说到底,那是一个思维更保守的年代,对“出国”这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

两人最终选择了和平分手。



法国,她过上了另一种人生

苏小明去了法国,读的是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

这所学校在欧洲音乐界算得上有头有脸,出来的人不是音乐教师就是专业歌唱家,想混文凭基本没门。苏小明是真的去学的,真的去沉淀自己的。

她的姐姐当时已经在法国定居,有人接应,她的过渡期并不难。

而她在法国的这些年里,也并不是“镀金走过场”,而是重新打磨自己。甚至还在巴黎办过个人演唱会,虽然规模不大,但你想想:一个中国女歌手,在完全陌生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能开个人演唱会,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她的努力和坚持,让她不仅在中国有名字,在法国也有人记住了她。

而就是在这个阶段,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法国富商艾瑞克。



说是“一见钟情”,可能太文学。但至少,两人很快就产生了情感,步入婚姻。更难得的是,艾瑞克后来选择跟着苏小明回中国生活。这种迁就和支持,在跨国婚姻里,其实并不多见。

苏小明没有选择“留在国外享清福”,而是在90年代重新回到国内发展。



再回来,她没有再主攻音乐,而是把重心转向了影视。

她出演了不少电视剧,像《急诊科医生》《汉武大帝》《大宋宫词》《张卫国的夏天》等等,都是她在中年后一步步积累的成果。

这些年,她很少出现在综艺里,不炒作、不营销,也没有刻意制造“人设”。

有戏就拍,没戏就生活。

那种不喧哗、不张扬,却始终认真生活的状态,反倒让人特别敬佩。

你会发现,苏小明是那种“作品大过人设”的演员。她不争不抢,偶尔在影视剧里出现,总能带来惊喜;哪怕只是配角,气场依旧不减。

这些年她渐渐淡出荧幕,没有大动作,但也没有完全隐退。她说过,唱歌、演戏,是她的爱好,也是责任。所以只要身体允许,她愿意一直做下去。

“热爱”这个词,在她身上是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那前夫陈小伟呢?

苏小明一路走来,跌宕起伏,最终也算安稳。

那陈小伟呢?他没有公开太多信息。

据文工团一些老同事回忆,他后来一直在从事音乐工作,也参与了不少幕后编配,是那种“闷声干活、不爱抛头露面”的典型艺术人”。

他们没有撕破脸,也没有互相指责,离婚多年后也没有“情感消费”。

这一点,放到今天明星纷纷“互爆家丑”的年代里,简直像一股清流。

苏小明在采访中几乎从不提前夫陈小伟,而陈小伟也从不借她的名气炒作。

各自安好,互不打扰,也许才是成年人最后的体面。



苏小明的人生,其实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文艺青年的缩影:

一开始被时代托举起飞,中间遭遇现实和理想的碰撞,然后勇敢做出选择,哪怕这个选择意味着割舍和漂泊。

她不完美,她的路上也有牺牲、有遗憾,但你得承认——她始终在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在那个“听话”是美德的年代里,苏小明做了不那么“听话”的事:她离婚,她出国,她重启事业,她重新塑造自己。

如今她已年近花甲,没大张旗鼓“复出”,没靠直播带货刷存在感。她安安静静地生活、偶尔演戏,仿佛从未离开,也从不刻意归来。

参考资料

《军港的夜》创作与苏小明生平采访资料,《中国音乐报》,1985年、2003年版;

《文工团与通俗音乐的兴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资料;

苏小明法国求学经历整理,《海外艺术家访谈录》,1998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