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很多人的年夜饭都会做一道菜:雷竹笋,不管是炒还是炖,大家都爱吃。很多老年人总是会问,竹笋是三四月的野生菜,过年的笋是哪儿来的。

确实如此,户外野生的竹笋只有三四月吃得到,最初人们种植的雷竹笋也是如此,但是因为一个浙江女人的执着,雷竹笋便登上了年夜饭桌,并深得人们厚爱到现在。



这个女人叫叶琼,就是湖北崇阳县人民口中的雷竹之母。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讲这位雷竹之母的故事。



叶琼是杭州市临安市高虹镇崇阳村人,生于1956年,年轻时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叶琼老家盛产雷竹笋,20世纪90年代,她靠着自己的勤劳成了当地的雷竹女状元。



1999年,湖北崇阳县政府想引进雷竹种植,就到叶琼老家考察。为了引进种植技术,崇阳县委书记拼命游说叶琼到湖北发展,并承诺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及支持,叶琼在家人的鼓励下答应了。

2000年,40多岁的叶琼到了湖北崇阳县。刚到崇阳,她就发现这里黄泥土特别多,比老家更适合种雷竹,心中大喜,当即承包了230多亩地。

遗憾的是,政府领导支持她,当地人却不相信种雷竹可以致富,甚至跟她做帮工都不愿意。叶琼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村民愿意跟他一起种雷竹。

没办法,她决定亲手培育第一批雷竹苗。雷竹苗很容易被野猪、野兔等动物糟践,她只得自己在种植地的山脚下搭了一个帐篷,靠着一条狗壮胆,每天拿着一把柴刀守护种植地。



就这样,她在种植地的帐篷里住了三年,终于等到最初那批雷竹终于长成了竹林。当地的农民慢慢被感染了,纷纷学着她开始种雷竹。

叶琼就从掘坑、种竹、支撑,到浇水、施肥、除虫、防病,全程都跟保姆似的手把手教村民种雷竹。

2006年,叶琼的儿子蒋国庆带着一批老乡也来到了湖北,他们成立了雷竹种植合作社,吸引村民跟他们一起种雷竹,合作方式自由灵活,村民们可投资也可跟他们打工,村民们种植雷竹的热情被点燃了。

但是,当时的雷竹只能在三四月产出,卖价比较低。叶琼心想,如果能让雷竹笋在春节前上市,卖价至少可以翻倍。经过长期的试验,他们真的想出了办法。



每年11月,他们把废弃的谷壳、稻草等东西铺在竹笋上,就像给竹笋盖了一层被子,温度高了,竹笋就在春节前长出来了。

春节前的雷竹笋卖价40元一斤,比肉还贵,但销量却很好,叶琼开心,崇阳县的人们也开心,崇阳县慢慢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雷竹生产基地。



价格问题解决了,产量上来了,销量却成了问题。他们最初想攻的市场就是武汉,可是他们在武汉白沙洲租了两个大门面,开业很久无人问津,因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雷竹笋是啥。

为了打开销路,叶琼在白沙洲市场的店铺门口架上两口大锅,一边烧竹笋一边卖。如此现炒现卖三年后,雷竹笋成了武汉人非常喜爱的美食,白沙洲每年的销量达到了10多万斤。

后来,叶琼跟儿子做了一个分工,她管技术儿子管销售。蒋国庆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建立了专业的营销队伍,发展了10多户经销商,并亲自前往成都、重庆、深圳等地开拓市场。

此外,蒋国庆还建立了强大的线上销售网络,通过淘宝、京东等平台,把雷竹笋销售到全国各地。同时,他还跟湖北瑞发公司合作生产清水笋、油焖笋,将雷竹笋直接卖到了俄罗斯。

更让他们开心的是,他们在开拓成都市场时,发现成都大熊猫喜欢吃雷竹笋,最终把成都大熊猫也发展成了他们的客户。

儿子在外面叱咤风云,叶琼整天待在竹林也想了很多奇招。2018年,叶琼在崇阳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建立以竹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链,打造具有特色的竹子生态园。

崇阳县桂花泉镇是叶琼后来发展起来的种植地,她把这个地方的几十亩竹林发展成了一个竹文化游乐园,里面有民宿、百竹博览园,还有天然氧吧、“全竹宴”农庄等等产业。



在竹林周围,他们还建了一座50吨级别的大型冷库,用来发展各种竹笋深加工产业。据说,他们还在和武汉的高校合作,希望研发出随时随地可食用的雷竹笋速食产品。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改进,叶琼一家在崇阳县建立了完善的雷竹产供销体系。现在,无论哪个城市的客户下单,崇阳县美味的雷竹笋都能在十个小时内送达。

也是因为他们的带动,崇阳县桂花泉镇自此获得了雷竹小镇的称号。



多年前,叶琼当初只身一人来到崇阳县,此后便在这里住了20多年。她甚至为了每年春节前的雷竹上市,已经有十多年没回家过年了。

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她跟崇阳县这片土地,以及当初追随他们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把乡亲们当亲人,乡亲们也从不把她当外人。

她还记得初到崇阳县时,大多数村民都一穷二白,口袋翻出来比脸还干净。更痛心的是,大家都找不到赚钱的路子,对未来没有一点信心,但叶琼知道,要在这里种雷竹,靠她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便下定决心要带大家种雷竹。



但种雷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村民最初种雷竹的几年家庭依然很贫困。叶琼知道大家困难,就瞒着家人掏钱给大家买洗衣机、装热水器。

据说,有个农民家里没劳动力收稻谷,叶琼就花钱请十几个人帮他把稻子收割,而且一帮就是六年。

叶琼对村民无比赤诚,村民们也开始无条件信任叶琼,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种雷竹的队伍。就这样,叶琼跟当地人打成了一片,她在心底里把崇阳县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2003年,她看到崇阳县有个小学没有课桌板凳,马上花钱买了几十套课桌板凳送过去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崇阳县被封闭了很久,她一个人开车给乡亲们送菜送东西,一直坚持到疫情结束。

在叶琼一家的带动下,很多崇阳县村民早早靠雷竹脱贫致富了,如今,崇阳县的雷竹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两万亩,年产鲜笋两万吨,产值过亿元。



这些年,叶琼把崇阳县人民放在心里,崇阳县人民也个个把她放在心上,他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雷竹之母”。

40岁时,叶琼一家就成了雷竹种植大户,一家人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就算一辈子待在老家,然后等着儿子结婚,抱抱孙子享几年清福也不多,但当时的叶琼选择了再次出发,

如今的叶琼已经快到70岁了,因为她40多岁的一个决定,她的二次创业比第一次更成功,他的儿子非常感谢母亲当年的选择,让自己有了一个庞大的雷竹产业。

很多人都说,一个人40岁还一事无成,叶琼的故事正好说明,只要想干,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

参考资料:

1,咸宁“一根竹”串起全产业链

2,一片竹林下,藏着咸宁“雷竹之母”的诗与远方

3,疫情时刻,又见雷竹“女状元”叶琼忙碌的身影

5,25元一斤比肉还贵!浙江大姐将雷竹“盖棉被”,让竹笋价格翻倍涨

作者:易兰微微

编辑: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