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云岭大地,阳光炽热而明亮。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群身着工装的建设者正以汗水为墨、以红土地为画卷,勾勒出昆明长水T2航站楼的壮丽轮廓。他们就是云南机场建设者的缩影,用双手诠释劳动的价值,以奋斗书写新时代的建设篇章。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T2航站楼项目建筑工人在安装脚手架。
拓荒·破局:在荆棘中踏出坦途
2024年5月17日,当云南机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团队第一次站在T2航站楼的规划用地上时,眼前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坡地,周边多家施工单位同步作业,高铁规划线路横穿场区,渣土堆积如小山,施工界面复杂程度远超预期。“这是云南‘一号工程’,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经理赵顺志的动员讲话掷地有声,拉开了拓荒之战的序幕。
协调难题首当其冲。一家施工单位堆积的近20米高渣土占据了主施工通道,不仅阻碍机械进场,更存在滑坡风险。项目副经理庞再强带着图纸和测量数据,连续一周奔走于业主、周边单位之间,最终与各家单位达成共识,为项目打开了施工通道。“协调就像穿针引线,既要讲原则,也要有耐心。”庞再强晒得黝黑的脸上,印着安全帽的白色痕迹。
技术攻坚紧随其后。场区地下溶洞分布密集,桩基施工时频繁出现漏浆、塌孔,成桩合格率一度不理想。项目总工杜泽智带领技术团队蹲守现场,记录每一根桩的钻探数据,联合设计院研发“溶洞分层注浆工艺”。他们在现场搭起临时实验室,反复调试注浆配比,连续36小时监测注浆效果,最终将成桩合格率提升至100%。“每解决一个技术难点,就像打赢一场硬仗。”杜泽智指着整齐排列的桩基,眼中闪烁着自豪。
攻坚·提质:在磨砺中雕琢精品
2024年10月27日,“拼创争先90天”劳动竞赛启动,1000余名建设者在红旗下庄严宣誓,施工现场掀起大干热潮。质量、安全、创新三大攻坚战役同步打响,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匠心。
质量管控严如“绣花”。在首块筏板浇筑现场,施工员宋险峰蹲在钢筋网格间,用卷尺逐一核对间距,“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这是生命线。”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每车混凝土的坍落度、浇筑时间和振捣点位。项目实现“按模施工”,混凝土结构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
安全防线固若金汤。安全总监陈杰成有个习惯:每天清晨绕场步行3公里,检查临边防护、机械维保和用电安全。在单侧高支模施工区,9.5米高的支撑架体在风中微微震动,他带着安全员爬上架体,逐一检查扣件扭矩,“高空作业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螺丝都是保命符。”项目独创“安全口袋书”,将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风险点编成顺口溜,让安全意识融入工人日常。
创新驱动赋能提效。BIM负责人王江伦带领团队依托“数字智慧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将单侧高支模施工周期缩短20%。在溶洞区桩基施工中,利用“智能压浆监控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注浆数据,手机端可随时查看每根桩的施工曲线,实现技术交底可视化、过程管控数字化。
青春·闪耀:在奋斗中绽放光华
在项目建设中,青年员工占比达70%,这群“90后”“00后”用热血和智慧诠释着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综合办公室党群干事孙舒颖发起“青年大讲堂”,每月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组织BIM建模、测量放线等技能比武,让青年员工在实战中成长。
新员工段铸津的成长故事令人动容。作为退伍军人,他主动请缨承担夜间值班任务,“我年轻,熬夜没问题!”在雨季施工时,连续暴雨导致场地积水,他带着水泵在泥泞中奔波,鞋子陷进泥里就赤脚作业,脚趾被碎石划破仍坚持排水,确保混凝土浇筑不间断。“穿上工装,就要扛起责任。”他裤腿上的泥点,是青春最美的勋章。
传帮带机制让经验与精神代代相传。杜泽智带徒弟时,总把“现场就是课堂”挂在嘴边。他带着徒弟李沙沙蹲在基坑边,讲解溶洞地质下的桩基定位技巧,“放线时要结合地质报告,遇到岩层突变要及时调整角度。”在他的指导下,李沙沙从图纸“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劳动竞赛期间,青年突击队承担了单侧高支模施工的“硬骨头”。面对高支模体系,他们连续72小时坚守现场,每2小时监测一次架体沉降,困了就在工具房打个盹,饿了啃口馒头继续干。当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年轻工程师黄千宇看着手机里的时间——凌晨3点28分,屏幕映出他眼底的红血丝和嘴角的笑意。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建设者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现场:测量员扛着仪器在烈日下校准坐标,电工爬上脚手架检修线路,资料员蹲在配电箱旁整理资料……他们的皮肤被紫外线晒成古铜色,工装被汗水浸透又风干,却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正如项目经理赵顺志所说:“我们建造的不仅是航站楼,更是云南通向世界的窗口,每一滴汗水都值得。”
五月的阳光洒在正在崛起的T2航站楼主体上,钢结构网架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光芒。这群平凡的建设者,用双手托举起空港的未来,用劳动美诠释着“中国建造”的力量。当航班从长水机场腾空而起,掠过这片火热的工地,机翼下的风景里,藏着无数个关于奋斗、关于梦想的动人故事——那是劳动者写给时代的情书。(赵弘 文/图)
来源: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