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回归到战略转身,中国如何重塑全球博弈规则?
一、帛书归国:一场迟到的文明对话
2025年5月16日,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展厅里,两卷泛黄的战国帛书《五行令》与《攻守占》被悄然取下。它们跨越太平洋,回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的交接台。这一刻,距离1946年文物被非法走私至美国已近80年。这不仅是文物的“归途”,更是一场文明话语权的重构:中国不再“乞求”西方归还掠夺的遗产,而是以铁证和法律为矛,用实力逼对手坐上谈判桌。
帛书的回归,看似是“文化合作”的佳话,实则暗藏国际政治的刀光剑影。美国近年频繁对华返还文物,2019年至今累计超600件,但每一次“示好”背后都捆绑着利益交换——或是换取中国在打击跨国犯罪中的合作,或是为贸易战、科技战制造“缓冲带”。此次帛书返还恰逢中美关税博弈白热化之际,美方试图用“文化牌”软化对抗姿态,却暴露其战略焦虑:当“拳头逻辑”失效时,霸权只能以退为进。
二、关税战:从“极限施压”到“对等反制”
特朗普刚重返白宫,就故技重施,再度以“对华加税”拉开其政治序幕。2月,美国宣布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20%关税,紧接着在4月份,美方又抛出了“对等关税”概念,一度将对华税率推高至145%。然而,美方看似凶猛的关税攻势,却被中方以三招巧妙化解。
其一,对美能源、农产品等精准反制,直指共和党票仓,其二,则加大稀土出口管控,扼住美军工“七寸”,其三,把谷歌、特斯拉以及十数家美军工企业列入“不可靠清单”。
面对中方打出的“组合拳”,一直高高在上的美国企业反而率先扛不住了。4月11日,白宫紧急豁免348类中国商品的关税,涵盖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美国高度依赖的领域。特斯拉CEO马斯克更是公开表态“加大在华投资”,试图绕过政治僵局。这场博弈的转折点在于:当关税高到让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成为“人质”时,华盛顿的“单边主义”便成了自缚之茧。
三、特朗普的“访华急迫症”:霸权衰退的隐喻
“上任百日内访华”——特朗普打破美国总统外交惯例的急切,暴露了其战略困境。盟友的离心离德(如英日加速对华合作)、国内经济疲软(通胀与债务压力),迫使这位“交易大师”不得不转向中国。他需要中方在乌克兰停战中斡旋,更需要中国市场消化美国能源与农产品以平衡贸易逆差。
但这种“务实”背后,是霸权逻辑的溃败。过去四年,拜登政府对华科技封锁未能阻挡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突破;军事威慑因解放军尖端武器的密集亮相而失效。当“打压”与“遏制”双双碰壁,美国只能以“合作”之名行“止损”之实。
四、中国定力:从“平等对话”到规则重塑
面对美国的战略摇摆,中国展现了惊人的定力。尤其是在这场关税战中,中方坚持“平等对话”立场,既不因施压让步,亦不关闭对话窗口。文物追索的胜利,更折射出中国博弈策略的升级:以《青岛建议书》联合18国挑战殖民掠夺的“文物霸权”,用国内法赋予追索权“尚方宝剑”,将道德呼吁转化为法律与实力的较量。
这种定力的根基,在于中国对全球秩序的重塑能力。当欧盟与中国建立电动汽车“最低进口价格”机制,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文物合作网络,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正被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取代。
五、历史不会重复,但必押韵
从帛书归国到特朗普求访,2025年的中美博弈写满了历史的隐喻:19世纪的鸦片战争中,中国因弱乱失去文明解释权;21世纪的关税战中,美国因霸权衰落被迫调整姿态。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国际规则的制定者,终将因实力的此消彼长而更替。
今天的中国,早已超越“以牙还牙”的对抗思维。面对美国的“示好”,我们既清醒于其背后的算计,亦自信于“合作共赢”的包容。正如那卷《攻守占》所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当文明的火种回归故土,当博弈的天平倾向东方,世界终将读懂:这不是恩赐,而是正义的迟到;不是妥协,而是新秩序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