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能办事

□ 本报记者 高茜

上午10点,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前,来自石楼县的董女士攥着一摞文件,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您好,我是从石楼过来咱这办教师资格证认定的,但是收拾资料的时候,我把体检表落到家里了,过来一趟有点距离,时间也来不及,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这是4月1日,“办不成事”窗口承办人丁阳这天接待的第3位办事群众。他接过一沓材料,了解到董女士因为忘带体检表心急如焚,离家又距离远,往返一趟不方便。“您别着急,我们马上帮您协调。”随着丁阳迅速与审批人员沟通协商,最后同意董女士先进行认定工作,后续邮寄体检表原件。

“我特别着急,试着到‘办不成事’窗口咨询一下,没想到这么快就把我这事儿办成了!”董女士激动地说。

市民李先生就职于一家煤炭公司,近期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公司环评事项业务时,也遇上了棘手的情况。由于公司没有项目代码,无法在“三网融合”系统上传相关材料,无奈之下,他怀着一丝希望去“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寻求帮助。“没想到办成啦!”李先生感激地说道。

在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升级的当下,群众办事日益便捷高效。然而,偶尔也会遭遇一些“硬骨头”。那群众诉求如果找不到对应部门怎么办?企业业务如果在常规办事窗口无法得到解决又该怎么办?

2023年11月,市政务中心印发《“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制度(试行)》,进一步明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工作机制:由中心牵头负责,综合受理科承办,派驻专人负责窗口受理工作。中心分管领导、审批科室负责人、驻厅窗口首席代表组成“办不成事”问题处理小组,通过闭环管理机制,负责群众反映问题和诉求的协调处理、解释答复。

据介绍,“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政务大厅内除涉法、涉诉、涉访以及明显与当前政策规定不相符以外的各类事项。严格遵循“前台受理、协调办理、问题转办、备案回访、归档管理”的工作流程。窗口受理人员在接到申请人的问题后,问题处理小组会迅速行动。对于现场能够协调解决的问题,当场处理并及时答复;对于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则将其转办给相关窗口,由窗口首席代表领办,并在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形成了“窗口统一收集问题、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窗口统一反馈结果”的“一窗联动服务”机制。

“我们设立这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是为了办成事。”丁阳说,这个窗口为来大厅办理业务的群众、企业搭建了一个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渠道。窗口的受理范围涵盖了在市政务大厅办理各类审批、公共服务事项时遇到的“难以办理”“不给办理”等问题,以及申请人提出的其他合理诉求。“我们窗口会负责协调处理、解释答复。此外,办事群众大厅办事时遇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拨打 8487757线上反映”。

正如他所说,设置这个窗口,就是要把办不成的事按照“要办成事”的工作标准做成。这项举措,是给群众、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这才是一座城市真干事、干实事的样子。”自窗口成立以来,该窗口已成功助力群众解决多起业务难题,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记者去的那天发现,与普通窗口的繁忙相比,“办不成事”窗口显得有点“冷清”。

“‘办不成事’窗口,人越少越好。” 为什么这么说?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科副科长梁元表示,办不成的事少了,意味着能办成的事多了。近年来,随着政务服务流程的优化,能够网上办理的事项越来越多,“高效办成一件事”等工作也持续推进,群众不用担心“事难办”,自然而来向“办不成事”窗口寻求帮助的几率也就小了。

仔细来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是我市政务服务中心积极创新服务机制的生动实践,标志着政务服务朝着更加高效、人性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不管是政务服务方面的大事小情,还是营商环境上的宏观擘画,完善的服务规范体系,都是为了确保群众的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妥善处理,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贯穿始终的都是“要办成事”。

“我们将继续深化‘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服务,持续完善‘兜底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便捷度,破除阻碍群众办成事的隐性壁垒,让企业群众真正感受到吕梁速度和吕梁温度,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开启政务服务的全新局面贡献更大力量。”梁元说道。

来源:吕梁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