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场的时候,我其实还是有点懵的,这比赛节奏也太快了,坐下来喝口水才反应过来,26分钟,四局,直接拿下了。说实话,赛前我和指导准备得特别细,毕竟世乒赛首轮,谁都不敢放松。但真打起来,那种手感和节奏上来后,整个人就完全“进去”了。

赛后好多人说梅提妮娜“连球都碰不到”,看着像是单方面碾压,但真站在球台前,每个对手都是实打实的威胁。梅提妮娜的反手其实挺有特点,她欧洲选手那种大开大合的打法,力量是真足。但今天我和邱导指定的战术就一条——别让她站定了发力。大家看比分可能觉得轻松,但每一局开头我都在试她的旋转习惯,第一局5-3的时候,她突然加了个反手快撕,我当时脚步稍微慢了点,立马叫了个暂停。后来再上场,直接换成正手压她中间位,这分拿下来之后,她节奏就有点乱了。



四局比分(11-5、11-6、11-5、11-7)看着差距大,但有几个关键球其实挺险的。第三局8-4领先时,我反手拧拉打丢了一个机会球,邱指在场边直接喊:“别急着收,继续压反手!”下一分立刻用同样的套路打了她个回头。这种临场调整,真不是靠蛮力,得把对手的漏洞摸透了才行。



好多人开玩笑说我这叫“光速下班”,其实快节奏本身就是战术。梅提妮娜身高臂长,真要拖到相持阶段,她正反手转换的漏洞反而能弥补。所以从第一球开始,我就盯着她中间偏正手的位置打,逼着她要么侧身,要么勉强够着接——她一移动,质量立马掉一半。你们看第四局最后那个球,我发了个逆旋转到她正手小三角,她扑上来搓了一板,我直接反手快撕斜线,她回位的时候鞋底都打滑了,这球打完我就知道稳了。



技术统计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正手进攻得分率81%,反手相持赢球率73%,全场主动失误才3个。但说实话,这些数字都是结果,真正关键是执行战术的坚决性。邱指赛前就说:“别想着秀技术,把线路打开就行。”现在回头看,确实每一板都在按计划走。



可能有人觉得,打欧洲二线选手这么狠没必要,但经历过东京周期的人都知道,世乒赛首轮翻车的教训太多了。去年热身赛我还输过罗马尼亚的斯佐科斯,当时就是心态太松,总想着“慢慢找状态”。这次出发多哈前,李隼指导专门找我聊了半小时,他说:“莎莎,你现在是全世界研究的靶子,没人会对你手下留情。”所以这两天适应场地,我连晚上加练都带着发球机练接发——欧洲选手最喜欢用逆旋转和勾手发球偷长,今天梅提妮娜至少三个发球被我直接劈长到底线,她第三局发球轮直接吃了两个,这就是针对性准备的成果。



赛后还有件事让我感到后背发凉,我发现第二局6-2领先时,对方教练叫暂停后,梅提妮娜突然换了两个高抛发球。当时我接发有点犹豫,结果邱指在场边立刻比划了个“切”的手势——意思是让我别搓,直接劈长顶她。后来这招果然奏效,她第三个发球直接出台,我侧身一板暴冲得分。这些细节外人看着轻松,其实全是教练组熬夜研究录像的成果。



还有体能教练王翔,他赛前特意调整了我的热身流程。以前我习惯赛前40分钟开始拉伸,这次他让我提前1小时激活核心肌群,说多哈场馆空调太足,肌肉容易发紧。果然今天场上做交叉步救球的时候,明显感觉髋关节比平时灵活,第三局那个极限救球能上台,绝对有他的功劳。



赛后混采区有记者问:“这么早进入状态会不会后面难调整?”我倒是觉得,大赛里状态是一步步打出来的。今天这场球最大的收获不是比分,而是验证了封闭训练的成果。像反手半出台球的抢攻,之前和王艺迪对练时总失误,今天第四局7-5的时候敢直接上手,这就是信心的积累。不过说实话,首轮过关只是起点,接下来每场都是硬仗。



走到场馆门口的时候,看见看台上有个举着“莎莎加油”横幅的小女孩,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打世乒赛的样子。那会儿输了球躲更衣室哭,马龙哥过来拍拍我说:“乒乓球最公平,你流多少汗,球台就给你多少答案。”现在成了被冲击的对象,反而更理解这句话——26分钟的胜利,背后是26天甚至26个月的准备。下一场对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还能不能比今天的孙颖莎再强一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