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金正恩自上台后,就经常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可外界对于他乃至整个朝鲜都知之甚少。

有人说朝鲜至今仍旧非常落后,跟中国八九十年代没什么差别,物资紧缺不说,过冬甚至连个像样的羽绒服都没有。

但金正恩上台之后,中国制造的羽绒服,却成为了朝鲜人民的抗寒“神器”。

不过在中国之前,当地人民又是怎么熬过冬天的?

在朝鲜,冬天的保暖靠的都是非常传统的方式。

过去家家户户都穿手工缝制的棉袄,厚实但笨重,保暖效果也一般。

毛帽、棉鞋是标配,裹得像个粽子才能出门。



而在农村,火炉就是人们过冬的命根子,家家备好煤和柴,炉子一烧,屋里能暖和点,哪怕外面零下几十度,屋内也能凑合。

城市里情况稍好,平壤有些小区有集中供暖,烧煤供热,室内能保持10多度,但有时候煤炭非常短缺、市里面的供电不太稳定,暖气经常断断续续。



冬天的朝鲜,吃饭是个大问题,这里的主粮大多都是大米和玉米。

虽说金正恩上台后主抓农业,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这么多粮食平均到每个人的头上还是不太够。

所以一到冬天,大家都会省着吃,一顿饭能少吃就少吃。



土豆、红薯这些耐放的作物常上桌,煮一锅粥或烤着吃,填饱肚子是第一位。

肉类对普通人来说是稀罕物,一年吃不上几次,过冬基本靠素食。

一般来说,冬天的时候国家会给各家分配物资,不过数量还是有限,很多人得靠自己攒的家底。



如此一来,泡菜就成了朝鲜人民过冬的“秘密武器”。

每年秋天,家家户户忙着腌泡菜,白菜、萝卜、辣椒堆满缸。

到了冬天,泡菜是餐桌上的“常客”。辣椒和发酵白菜吃下去,胃里暖乎乎的,朝鲜人觉得这能“驱寒”。

更重要的是,泡菜耐储存,冬天新鲜蔬菜少,泡菜能放几个月,既便宜又实用。



金正恩上台后,中朝贸易逐渐放开,中国制造的羽绒服成了朝鲜冬天的“新宠”。

跟传统棉袄比,羽绒服轻便、保暖,里头塞的鸭毛或鹅毛能挡住刺骨寒风。

中国生产成本低,羽绒服价格实惠,质量也不错,很快就成了朝鲜市场上“高端货”的代名词。



因为联合国制裁不限制轻工业品,所以羽绒服从中国运过去不会有人管。

不过羽绒服的普及有城乡差别,城市里好买到,农村人很多还得凑合老棉袄。

如此一来,二手市场就帮了大忙,中国产的二手羽绒服价格更低,底层人也能买得起。

久而久之,羽绒服在朝鲜从稀罕物变成了“心头好”,尤其在雪天出门,轻便又挡风,实用得不行。



而除了羽绒服,中国商品还在其他方面改变着朝鲜的冬天。

太阳能板是近年冒出来的“新玩意”,通过边境贸易流入,装在屋顶上能发电。

冬天电力不稳,太阳能板能点个灯、充个电,对取暖虽帮不上大忙,但生活方便了不少。



除此以外,充电宝也开始在这里流行起来,停电时给手机充电,成了不少人的“救急神器”。

中国产的靴子、毛帽也在市场上常见,价格比国际品牌低得多,普通人买得起。

特别是在二手市场里,这些中国货尤其受欢迎,虽说衣服颜色还是以黑灰为主,款式单一,但比起过去的单调,已经多了点选择。



金正恩2011年上台后,推了“并进路线”,一边搞核武器,一边抓民生。

农业上加大投入,化肥、机械往田里堆,粮食产量比以前高了点。

平壤的基建也挺显眼,未来科学家大街、黎明大街等地方,新公寓楼一栋接一栋。房子是公家的,新婚夫妇能分到70平米左右的套房,够一家人住。



不仅如此,市场化改革也让买卖更方便了,集市多了之后,卖衣服、食品的摊子随处可见。

再加上免费医疗、教育、住房的制度还在延续,民众不用为这些基本开销发愁。

平壤街头甚至有了商场、电影院,生活有了点“现代味”。



这里的生活水平接近中国80年代,高楼、公交车、集中供暖让城市人过冬相对容易。

不过农村就不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小洋楼和太阳能热水器,条件像中国七八十年代的小康村。

但传统农村还是平房,种地靠耕牛,拖拉机少见。冬天路况差,雪一积,公交车少,村民出门基本靠走路。



可不管是城市还是相对落后的农村,这里的基础保障都还行。村村通电,吃饱穿暖没问题。

这种“计划经济”确实控制了贫富差距,但也让这里的生活少了点“灵活性”。



这里的人们穿衣服经常只穿那么几个款式,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守旧,而是这些东西都有严格的规定,就连人们的发型,都不能太“自由”。

在这里,互联网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不存在,他们的娱乐全靠看电视、跳舞,休息日还有人自发参加义务劳动。



这样的生活如果习惯了还好,但如果是看过外面光鲜的生活,可能很多人都很难再回到从前。

不过好在金正恩上台后,就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虽然制裁和封闭还在,物资匮乏的日子不好过,但在中国的帮助下,相信他们还是会越过越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