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再度联手发出"上合邀请函",蒙古国却仍在踌躇不前,地缘平衡术还能玩多久?
【中俄再度联手向蒙古国发出“上合邀请函”】
今年,随着上合将在中国召开峰会,中俄联手再次表态,欲促成蒙古国正式加入上合组织。两国在一份联合声明中明确表达了,希望深化上合与蒙古关系的意愿。这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对这块“战略拼图”的重视及期许。
蒙古国一直被誉为矿产资源的宝库,同时它也具备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和能源合作中心的潜力。通过积极的地区对话机制、国际会议的举办,蒙古能够大力推动内陆国家的发展合作。
如今,蒙古已与上合组织的四个成员国,建立战略伙伴或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如果蒙古国能够成为上合的正式成员,无疑将在东北亚地区扩展上合组织的影响,并促进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
【蒙古是上合最早的观察员国之一】
而且早在2004年,蒙古就已经以观察员的身份接触上合。然而,即便时机看似成熟,蒙古国却迟迟未能迈出成为正式成员的关键一步。而蒙古国的迟疑源于其三大顾虑:
1.平衡外交考量:受美国“第三邻国”理念的影响,蒙古推行的是“多支点”外交策略。该国忧虑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上合)或许会对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造成冲击,进而波及来自美国的经济援助。
2.在中俄关系中的审慎权衡:蒙古的对外贸易有高达80%的比例依赖于中国和俄罗斯,在此情形下,其经济合作大多能借助双边机制来达成。蒙古担心,一旦加入上合,在与中俄进行贸易谈判时的灵活性会大打折扣,而且自身“中立”的国际形象也可能因此受损。
【蒙古国在中俄关系中审慎权衡】
3.权衡责任义务与外交自主:身为上合的观察员国,蒙古已经从中获得了一些经济合作方面的便利。然而,若晋升为正式成员,蒙古将不得不承担更为繁重的责任与义务,这极有可能对其外交自主性形成束缚。
而且,蒙古在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战略误判。想要在美西方的支持下减少对中俄的依赖几乎是异想天开。
比如,之前蒙古寄希望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TITR)来缓解对中俄铁路的依赖。但受制于资金不足、地缘政治纠纷以及技术门槛,这项目至今难以落地运行。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实际行动比口头承诺更实在。
再者,蒙古严重低估了上合组织,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成效。像2022年的“草原猎鹰”跨国走私案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举办“反恐协作2024”联合反恐演习】
在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RATS)的协调下,多个国家联合执法,成功打击了涉及中亚、蒙古和中国的一系列毒品、武器和文物走私网络。
尽管蒙古当时只是个旁观者,但情报共享机制使其受益不少。如此看来,忽视上合组织在该领域的卓越成绩,无疑是对自身安全的严重误判。
而从经济层面来看,蒙古的经济结构高度依赖中俄,而未能充分利用上合组织深化合作则是另一种错失良机。
比如在农业方面,蒙古基础薄弱,粮食自给率低,而上合组织曾在2023年的阿斯塔纳峰会上提出加强农业合作,共建粮食储备库等。
如果蒙古能够参与其中,必能有效缓解粮食安全的压力。但目前,蒙古的农业合作仍然局限在双边,例如与中国的“万头肉牛养殖项目”,并未充分发挥上合组织的多边合作优势。
【上合组织对蒙古国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不过现阶段,上合组织对蒙古国的吸引力显然正在增强。上合组织不断丰富的安全合作理念、新安全观及其在基础设施联通领域的积极姿态,与蒙古国的需求形成了完美契合。
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建设的推进,也可谓是蒙古加入上合的一个重要诱因——蒙古亟需融入这一网络,以在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畅通和外部支持上取得突破。
因此,蒙古需要重新审视“第三邻国”战略,减少对美西方空洞承诺的依赖,优先发展与中国、俄罗斯及上合组织的务实合作,将有助于蒙古在国际舞台上找到更稳定的立足点。
唯有如此,蒙古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确保自身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坚实保障。上合组织的大门敞开着,就看蒙古国如何选择这条通往未来的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