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播客

今日请假

在本文文末点「赞」和「在看」并留下你的评论(评论是否被精选对抽中概率无影响),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并截图发至公众号后台。

我们将在5月底于本文评论区开奖。抽出1读者朋友送出戛纳官方双海报明信片


《银幕》场刊


《国家公诉人》3.1/4

《望向太阳》2.8/4
《接近终点》2.5/4
《137号案件》2.3/4
《最小的女儿》2.0/4
《爱丁顿》1.4/4

华语媒体场刊


《接近终点》3.5/4

《137号案件》2.5/4
《望向太阳》2.4/4
《国家公诉人》1.8/4
《最小的女儿》1.7/4
《爱丁顿》1.5/4

ICS场刊


《接近终点》3.60/5

《望向太阳》3.59/5
《国家公诉人》3.00/5
《137号案件》2.80/5
《最小的女儿》2.40/5
《爱丁顿》2.05/5

陀螺电影评分表


戛纳日记Day4

*写于5.17早晨

今天是戛纳正式开幕的第4天,不少人一大早起来看片,晚上则看第二天凌晨才开映的《风林火山》到半夜。昨夜在排队进最后一场时就飘来了一点小雨,今早的戛纳也比前几日明显清冷。

Day4日记提到的本届戛纳电影有这些:

邹时擎《左撇子女孩》影评人周

阿弗西娅·埃尔奇《最小的女儿》主竞赛

阿里·艾斯特《爱丁顿》主竞赛

塞巴斯蒂安·莱里奥《一种浪潮》首映

麦浚龙《风林火山》非竞赛 - 午夜展映

睡了不到四个小时后,拖着还没有暖和起来的沉重身躯,一路小跑地冲向今日的第一场电影:入选影评人周单元的,邹时擎导演在与肖恩·贝克合作执导《外卖》二十年后的长片新作《左撇子女孩》。

《左撇子女孩》


迟迟才单独作为导演出道的邹时擎在业内早已享誉盛名,她长期作为制片人与去年的金棕榈得主肖恩·贝克合作推出了《橘色》《佛罗里达乐园》《红色火箭》等口碑极佳的作品。《左撇子女孩》将肖恩·贝克式的视角从曾经的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德克萨斯等美国各地带回到她的故乡台北。观众跟随着一位仍在上幼稚园的女孩视角,呈现她与姐姐和母亲一家,如何在家庭创伤、矛盾和生活重担中维持向前展望未来的动力。

昨日的首场放映后影片就获得了较佳甚至不俗的口碑,于是今早陀螺小分队的众人便抵抗着睡意去一睹真容,结果并未令人失望:除陀螺老师外,嘟嘟熊老师,戴老师和我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Roger Ebert》写道:"影片温暖幽默,却也暗藏着一些苦涩的暗流。开场看似漫不经心的观察,最终却变成了对人物刻画的深刻刻画"。《The Playlist》虽然认为本片略显野心过大,支线线索繁杂且悉数回收,但肯定邹时擎作为成熟导演及编剧的能力。

然而在此想要提出的一点是,虽然刚才前文我也借用观众朋友们更为熟悉的肖恩·贝克来介绍本片,且肖恩贝克也以联合编剧和操刀剪辑等我身份参与了本片制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依旧要坚定的认为这是一部来自华裔美国女性导演邹时擎的作品。诸多外媒在发布本片评价的时候甚至并未在标题中提及导演本人,我想这并不是一种恰当的行为。

显然本片同样以iPhone手机拍摄,并大量使用广角镜头,但相较于年初因在《阿诺拉》片场潜在剥削参演的性工作者而被口诛笔伐的肖恩·贝克,邹时擎在此片中用更为关怀且细腻的手法刻画了女性身体,并且在影片行进的速率上也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们应当正视她本身所获得的成绩,让我们重申她的名字:邹时擎。

《最小的女儿》


进行了小小的补觉后,今日的首部主竞赛作品似乎并没有延续前两日的风光: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得主阿弗西娅·埃尔奇带着自己的新作首度入选戛纳主竞赛,该部《最小的女儿》讲述了一位阿尔及利亚裔女孩在高中毕业及大学初始的一年中经历的困惑与探索,结合了种族,宗教,少数性群体等议题的成长故事。然而影片总体的手法显得并无新意,甚至略显守旧,这也导致了放映后的口碑并不算令人满意。陀螺小队除我之外的众人纷纷给出了中评以及差评。

@寒枝雀静 觉得这部主竞赛应该我们之前提到的导演双周《恩佐》互换位置。

然而我认为《最小的女儿》并非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正如《卫报》等多家媒体给出中评的同时,也认为埃尔奇明显地受到了法国导演柯西胥的影响,但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是考虑到柯西胥在《宿命,吾爱:幕间曲》的巨型滑铁卢丑闻后已经许久没有新作品问世,埃尔奇去除了男性视角,并选取了更加温柔的角度入手。

导演将性少数的叙事放置在身体缺陷(哮喘-重度抑郁)的同构之下,通过当代环境下的城市语境(非步行而是媒介与社群的)编织从高中毕业到大学入学的一年四季,时间的流逝吻合情节所带来的感官与情绪体验,萌生到奔放到凋零到创伤,最后回到一种希望的语境。女主的形象以及略有冷漠的面貌让她与周遭的观察维持距离,并未让影片陷入纯粹的理想主义。"解放"并不再是抽象的左翼纲领,而是在大学课堂上被用文本和历史性传授。亚裔女儿的出现令人欣喜,主角刺耳的对她一问,则是前往未来的不带敌意的必经的好奇与温柔的对峙。然而理想化某类软件以及运动的总体趋势依旧存在,对于传统与宗教的描绘躲避掉可能更艰难的地方,但早段的节奏缓坡爬上后优秀的视听依旧不错。

《爱丁顿》


紧随其后的另一部主竞赛作品则和上一部的平平无奇和寡淡完全相反,成为了或许是目前为止口碑最为均匀分布在两极的主竞赛作品,近年来美国电影界的新宠,每部作品都有极高话题度的阿里·艾斯特,其新片《爱丁顿》。

《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的成功让大家不由得期待首入戛纳主竞赛的新片《爱丁顿》会有着什么样的惊喜。然而至少对我而言,这种惊喜没有到来,反而成为了又一场令人反感的惊吓。在虚构的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小镇上,C/O/V/I/D让一场本没有悬念的市长竞选突然起了风云,在各种隐藏的割裂和怀疑被暴露之后,一切的危机都被社交媒体等结合现实世界中所发生过的事件疯狂加速,并最后演变成一场完全失控的惊悚灾难。

《爱丁顿》在放映结束后立刻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和互斥的评分,圆首觉得已经太久没见过对美国现状这么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的电影了,给出好评。小分队剩下的人都给了差评。

在海外媒体中,BBC记者给出好评,认为本片低调的怪诞跃升至超现实和血腥的顶峰 - 并不断升级,直至达到疯狂刺激的顶峰,让人晕眩不已,时刻屏息凝神;而与此同时,众多媒体也在批评艾斯特陷入了一种自负的漩涡,质疑影片的意图过于负面且无力:《Screen Daily》认为此片“对这一场无处不在的悲剧缺乏清晰的视角,反而满足于愤世嫉俗的观察和致命的自鸣得意”;《The Hollywood Reporter》写道“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部夹杂着黑色喜剧元素的现代西部片,既缺乏悬念,也缺乏足够的搞笑元素,总之它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乏味体验”;《Variety》则犀利地揭露了本片的局限并记录下了它获得的糟糕反应,记到“这部电影对美国政治和社会话语的独特评论,并没有让一些国际观众感到震撼,多人在放映过程中陆续退场”。

《爱丁顿》将所有已知的美国社会问题奇观化,扮左打右,饰右讽左,用更大的阴谋论来攻击阴谋论本身,本可以更复杂的结构关系被一锅炖,戏谑成为唯一的方法,配上精致但毫无新意的视听,然后最后还是沦为了一种绝望的论调,身份的转变逐渐沦为无谓的疯狂,为一种糟糕的类型片服务。艾斯特既然已经决定将所有冲突全部囊入他的攻击范围,那又凭什么继续对亚裔的问题视而不见呢?

通过旧时的影像范式来调侃新兴媒介,却在选题和文本上重新落回其圈套,方法与态度上令人作呕。他不试图表示任何一种关心,冷酷地宣判了价值的死刑。完全依赖于观众对美国的判断来获得人物动机,而我们凭什么与他们一起堕亡?我们绝不需要这样的电影,开场前对于A24的嘘声是如此的恰如其分。艾斯特的上一部作品《博的恐惧》已经是一场失败,而《爱丁顿》似乎并不能挽救已经深陷泥潭的他。

《一种浪潮》


之后简单提一嘴并没有获得太多关注,也并不算知名,而且确实也不是很好看的一部影片:戛纳首映单元的,塞巴斯蒂安·莱里奥导演的《一种浪潮》。

本片以歌舞片的形式改编了真实发生在智利某大学的一场女性主义运动。导演当然是精明地试图全知和伪包容地展示一次女性主义革命的视角,甚至插入元电影的片段来自嘲自己的男性身份,但显然这种尝试和歌舞这种形式互斥,浮华的美术效果和女主用力过度的肢体和表情演出,让电影看似一场歌舞秀或舞台剧的录像。

革命的演绎方式本身是反革命的:虚构的英雄悲剧主义成为一种个人崇拜的前奏,虽然本意是想要呈现核心的类型;缺乏任何审慎策略和内部群体的交涉导致女主的思想转变沦为一种合群的强迫。浪潮-水波-音波-光波呈现美学和符号上的高概念,可惜完全未被展开,直到最后才匆匆呈现夸张的现象。

《风林火山》


华语影迷所期待多年,从立项至今已经过了整整十年的麦浚龙导演新作《风林火山》延续了《爱丁顿》的两极分化口碑。

因为入选午夜展映,在意料之中的每日末场的延迟之后,放映结束时已经接近凌晨三点。在各路谣传以及反复跳票脱档的刺激之下,众人被抬高的期待似乎没有得到满足。

从卢米埃尔大厅走回住所的路上,所处可见同样刚散场的观众聚众吐槽该片,不止是豆瓣评论区,目前在海外的社群上也是清一水的差评。《风林火山》在表层文本上大量借鉴了传统香港警匪片的情节,包含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高速的节奏,配合众多动作戏及枪战场面,然而在影像风格和视听创意上却显著与过去为人所熟知的经典名作与众不同。

对于众多失望所归甚至转愤怒而辱骂的同场影迷来说,最致命的短板在于叙事的缺失:导演没有梳理清楚过于纷乱且数量众多的人物,也并未完整交代故事的全部背景,在很多时候时候令人无法分清人物的所属以及故事的走向,甚至绝大部分人物的动机也未被完全阐述。所以非常理解对重视逻辑关系以及偏好传统叙事风格的观众来说,《风林火山》只会令人一头雾水,并且最后也无法给出某种让人茅塞顿开的答案。


但,情节真的是考量电影最重要的因素吗?我想不是,也不该是。不管是否有意或是条件迫使,无论相信初剪版本长达七个小时的传闻,我完全承认当前版本的《风林火山》并没有成功讲好一个故事,但脱离了常规所能理解的架构之后,那些高度风格化和纯粹美学化的影像才能够已最赤裸的状态暴露,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麦浚龙本人的一次自我暴露。

影片的核心似乎讲述一场富豪次子对失踪长子所发起的夺权战争,以及因公司的黑色业务引发的与警察之间的冲突。而绝非巧合的是,导演麦浚龙本身则也出自名门贵族:其父麦绍棠为著名但饱受争议的企业家,而麦浚龙则为家中次子,与片中主角同样有一位兄长麦浚翘。作为歌手与本世纪初出道的他在本部影片中所提及的部分主题与地点,事实上也与他过去所发布的众多歌曲有所关联。

在铺天盖地袭来的差评甚至极差评中,陀螺分队的嘟嘟熊老师和我都逆风给出好评。


全片全程维持着黑白为基本色的底调,并时常配以扎眼的红色作为令人警觉的搭配。在剧本的破碎和残缺之下,《风林火山》反而让它最大的特色更为显著,那就是一种纯粹的概念美学:被高定西装和各类时尚制服所包裹的大牌明星身躯,工业和金属所构造的日式极简冷淡的室内布景,浮夸的人物行为及角色设计如同赛博朋克游戏中的NPC,在坂本龙一所参与制作的音乐和几处安藤忠雄式的建筑结构下,影片本身被浸泡在完全虚构的新媒介审美之中。

而一系列的灾难和吻合类型片骨架的杀戮则让一切的浮华成为最血淋淋的反讽。当然是自我沉溺和某种意义上的艺术家自恋式的,但是麦浚龙依然通过这样一部作品完成了对资本以及当代泛滥的审美的自嘲和审判,可惜或许他过度风格化的方法终不会让绝大部分观众买账,即便我依然深信这是一部在很多层面上极为特殊且重要的作品。

今日的观影似乎格外令人疲惫,或许与飘着小雨的阴天有所关系,也或许是从早上不到九点开始的第一场直到凌晨三点结束的最后一场之间的时间跨度之大,但也有可能是今日两部话题度极高的影片都收获了相当两极分化的评价。但我想这是一件值得鼓励的,极为正常的现象,只有在我们更有勇气,鲜明坚定地表达自己的喜好之时,我们才能更有动力去开诚布公地讨论,加深相互的理解。但是与此同时,对彼此表示足够的善意,尊重任何不同的意见,是一切所能够继续行进下去的前提。

我仅代表我自己,至少从不认为自己代表某种权威,或占据某样高地,与所有的读者平等的同样只是爱好电影的影迷而已。也期待在《爱丁顿》和已经收获龙标的《风林火山》在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后,继续心平气和地讨论。

电影节还将继续,就让我们收拾心情,一起继续看电影吧。写到这里天也快亮了。

5.17看什么

主竞赛《雷诺阿》

主竞赛《新浪潮》

主竞赛《去死吧,我的爱》

一种关注《街头顽童》

一种关注《瘟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