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李大娘,您的检查报告出来了,情况不太乐观啊。"医生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遗憾。
病床上的老人微微点头,眼神平静如水。
七十二年的光阴里,李大娘早已习惯了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您有家人吗?需要我们通知谁吗?"护士小王轻声询问。
李大娘摇摇头,唇角挂着淡淡的微笑:"没有,我一辈子没结婚,也没有孩子。"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位老人将孤独面对病痛时,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突然出现在病房门口,他的一句话,打破了所有人的认知:"妈,我们来了。"
初春的风还带着丝丝寒意,市中心医院的内科病房里,七十二岁的李桂英正靠在床头,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
树上冒出的嫩芽在风中微微摇曳,像是在向这个世界宣告新生命的到来。
"李大娘,该吃药了。"年轻护士小王端着药盘走进来,温柔地提醒道。
李桂英回过神,冲护士笑了笑:"谢谢你,小王。"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语气中透着平和。
护士小王是个热心肠的姑娘,在这家医院工作三年了,最心疼的就是那些孤单的老人。
自从李桂英住院以来,小王总是特别照顾她,不仅是因为职责所在,更多的是出于同情。
"李大娘,您今天感觉怎么样?胸闷气短的情况好些了吗?"小王一边帮李桂英倒水,一边关切地问道。
"好多了,不像昨天那么难受了。"李桂英接过药片,慢慢吞下,"小王啊,你说我这病什么时候能好?"
小王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勉强笑道:"张医生正在研究您的病例呢,一定会有好转的。您要相信医生。"
李桂英看着小王的表情,心里明白自己的情况恐怕不太乐观。她笑了笑,没再追问。七十多年的人生风雨,早已让她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张医生是内科的主任医师,五十出头,头发已经花白了大半,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严谨和负责任。
这一周来,他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李桂英两次,比对其他病人都要频繁。
下午两点半,张医生准时出现在病房门口。他手里拿着一叠检查报告,脸色有些凝重。
"李大娘,您的各项指标有些波动,我们需要再做一些详细检查。"张医生坐在床边的椅子上,声音沉稳而温和。
"张医生,有话直说吧,我这把年纪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李桂英直视着医生的眼睛,平静地说。
张医生叹了口气,略微犹豫后说道:"您的心脏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初步判断是累积性的心肌损伤,可能需要手术介入。但考虑到您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手术风险很高。"
李桂英点点头,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变化,仿佛医生说的不是她自己的病情,而是在讲述一个与她无关的故事。
"需要手术的话,就手术吧。"短暂的沉默后,李桂英平静地说。
"李大娘,这种手术需要家属签字同意的。您有子女或者近亲属吗?"张医生问道。
李桂英摇摇头:"没有,我一辈子没结婚,也没有孩子。"
张医生皱起眉头:"那有没有兄弟姐妹或者侄子侄女?"
"我是独生女,父母早就不在了。这些年,一直是我自己一个人过。"李桂英的语气依然平静。
张医生脸上露出些许担忧:"这样啊...那社区有没有您的联系人?或者比较亲近的邻居?"
"老刘头一家和我住得近,平时有什么事会互相照应。不过他们前几天去外地看孙子去了,估计要半个月才回来。"李桂英想了想说道。
护士小王在一旁忍不住插话:"李大娘平时在小区很受欢迎的,大家都很尊敬她。她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教过很多学生呢。"
张医生点点头,思考片刻后说:"那这样吧,我们先做保守治疗,同时联系社区居委会,看能否找到合适的联系人。手术的事情,等情况稳定一些再定。"
李桂英笑了笑:"麻烦你们了。不过也别太操心,我这条老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什么大不了的。"
"李大娘,您别这么说。"小王连忙劝道,"人生还长着呢。"
张医生整理了一下病历本,语重心长地说:"李大娘,您的心态很好,这对病情恢复很有帮助。
但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在这种时候也很重要。您真的没有可以联系的亲人吗?"
李桂英的眼神飘向窗外,似乎陷入了某种回忆:"亲人啊...曾经有过吧,但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张医生还想再问什么,但看到李桂英略显疲惫的神情,便识趣地站起身:"您好好休息,有什么需要随时按铃叫护士。明天我会再来看您。"
送走医生后,病房里又恢复了安静。李桂英靠在枕头上,轻轻闭上眼睛。七十二年的光阴像一部默片,在她眼前缓缓流淌。
她生于战乱年代,长于贫困岁月,青春奉献给了三尺讲台,中年丧父丧母,转眼间已是古稀之年。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那她的这本书已经接近尾声,只是这结局,似乎少了些什么。
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打断了李桂英的思绪。她睁开眼,看到护士小王端着晚餐走了进来。
"李大娘,晚餐时间到了。今天有您喜欢的清蒸鲈鱼。"小王把餐盘放在床头柜上,帮李桂英调整好床位。
"谢谢你,小王。"李桂英微笑着说,"你们医院的伙食真不错,比我自己在家做的好吃多了。"
小王帮李桂英系好餐巾,顺便问道:"李大娘,您一个人在家都是自己做饭吗?"
"是啊,自己做着吃,简单方便。"李桂英尝了一口鱼肉,满意地点点头,"退休这么多年,也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小王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问出心中的疑惑:"李大娘,您为什么一辈子都没结婚呢?是...没遇到合适的人吗?"
李桂英停下筷子,看着小王笑了:"姑娘,你这问题问得可真直接啊。"
小王脸一红:"对不起,李大娘,我不该问这么私人的问题。"
"没关系,老太太我也不介意。"李桂英摆摆手,"年轻时也不是没人追,但那时候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等回过神来,青春已经溜走了。
后来就想,一个人也挺好的,自由自在,没有牵绊。"
小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您真是个独立的人。不过,一个人的晚年,会不会感到孤单?"
李桂英的目光再次飘向窗外:"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家人,最终都是一个人走完自己的路。孤单是常态,偶尔有人陪伴才是意外惊喜。"
小王不知该如何接话,只能默默地帮李桂英倒了杯温水。
"小王啊,你也别为我担心。"李桂英拍拍小王的手,"我这一生,虽然没有儿女绕膝,但也不算辜负。
教了三十多年书,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看着他们长大成人,比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还有成就感呢。"
小王笑了:"您一定是个很好的老师。您的学生现在还联系吗?"
李桂英摇摇头:"早就断了联系。我退休那年,学校搬了地方,后来我也搬了家。这么多年过去,那些孩子现在也都四五十岁了,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哪还记得我这个老师?"
"那可不一定,好老师学生一辈子都忘不了。"小王安慰道。
李桂英没再说什么,只是安静地吃完了晚餐。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护士小王帮她收拾好餐具,又量了血压和体温,确保一切正常后才离开。
晚上九点,医院的走廊安静了下来。李桂英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车声,心里默默地回顾着自己的一生。
她想起了自己的学生们,想起了那些在讲台上度过的日子,想起了父母临终前的嘱托,想起了那个她曾经深深牵挂的人...
不知不觉间,眼角湿润了。李桂英轻轻擦去眼泪,自嘲地笑了笑:"老了老了,居然还会多愁善感。"
她调整了一下姿势,努力让自己入睡。明天还要面对更多的检查和治疗,她需要保存体力。
第二天一早,张医生带着两名实习医生来查房。他仔细检查了李桂英的各项指标,脸上的表情比昨天更加凝重。
"李大娘,您的心功能进一步减弱了。我们需要尽快做出决定。"张医生直截了当地说。
李桂英点点头:"张医生,您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张医生沉吟片刻,对身边的实习医生说:"去联系心外科的王主任,看看能否会诊一下。"
转向李桂英,他语气柔和地说:"李大娘,您先别担心,我们会尽全力为您治疗的。"
李桂英笑了笑:"张医生,您是个好医生,很负责任。我这把年纪了,没什么可担心的。生死由命,治疗尽力就好。"
张医生感慨地看着她:"您的心态真好。不过,关于手术的事情,我们还是需要家属签字。昨天我已经联系了社区居委会,他们说会尽快派人来医院。"
下午三点,社区居委会的李主任和一名社工来到了医院。他们带来了一些日用品和水果,还有社区其他居民的问候。
"李大娘,听说您住院了,大家都很牵挂。"李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说话亲切热情。
"谢谢你们来看我,麻烦了。"李桂英感动地说。
李主任坐在床边,关切地问道:"医生说您需要手术,但因为没有家属签字有些麻烦。您真的没有什么亲人可以联系吗?"
李桂英摇摇头:"没有了,都不在了。"
李主任和社工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试探性地问:"那...如果需要手术,您同意居委会代为签字吗?"
李桂英想了想,点头答应:"可以,麻烦你们了。"
"不麻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主任拍拍李桂英的手,"不过,手术后的照料也很重要。
您一个人在家,恐怕不太方便。我们社区有养老服务站,可以提供上门照料,您觉得怎么样?"
李桂英略显惊讶:"我可付不起那么多钱。"
社工连忙解释:"这是政府补贴的项目,针对独居老人,费用很低的。"
李桂英半信半疑地点点头:"那等我出院再说吧。"
李主任还想再说什么,张医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最新的检查报告。
他看到有客人在,礼貌地点点头,然后对李桂英说:"李大娘,心外科的王主任已经看过您的情况了,他认为需要尽快进行手术。"
"手术风险大吗?"李桂英直截了当地问。
张医生没有回避:"说实话,风险不小。考虑到您的年龄和心脏状况,成功率大约在60%左右。"
病房里一时安静下来。李主任和社工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好。
李桂英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说:"做吧,死马当活马医。"
张医生点点头:"好,我会安排手术。李主任,关于手术同意书..."
李主任站起身:"我们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既然李大娘同意手术,我们社区可以代为签字。"
张医生松了口气:"那太好了。我会尽快安排手术室和手术团队。预计在三天后进行手术,这期间我们会做一系列术前准备。"
送走医生和居委会的人,李桂英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心情复杂。
七十多年来,她习惯了一个人面对一切,从未想过有一天会需要陌生人来为自己的生死做决定。这种感觉很奇怪,既有些无助,又有些解脱。
夜深人静,李桂英睡不着,索性起身坐到窗边的椅子上,看着外面的夜景。
医院对面是一个小公园,路灯下有几对老人在散步,他们相互搀扶,有说有笑。
李桂英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不禁想到,如果当年她做出不同的选择,今天的她是否也会有一个相伴终老的丈夫?
护士小王进来查房,看到李桂英坐在窗边,连忙关切地问:"李大娘,您怎么不睡觉?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李桂英摇摇头:"没事,就是睡不着,想坐一会儿。"
小王帮她倒了杯温水:"是在担心手术吗?"
"不是担心,就是在想一些往事。"李桂英接过水杯,轻轻抿了一口,"人到老年,回忆就成了最好的消遣。"
小王拉了把椅子,坐在李桂英旁边:"李大娘,您能给我讲讲您的故事吗?我很好奇,一个像您这样优秀的人,为什么会选择一个人度过一生。"
李桂英笑了笑:"哪里优秀了,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辈子。"她顿了顿,目光变得悠远,"年轻的时候,也有过一段感情,很美好。
那个人很好,对我很好,我们约定了要一起变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我们不得不分开。"
小王好奇地问:"是什么事情呢?"
李桂英摇摇头:"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提也罢。后来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日子一天天过去,等回过神来,青春已经远去,也就不再考虑婚姻的事情了。"
小王若有所思:"您后悔过吗?"
李桂英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人生没有后悔药。每个选择都有每个选择的意义,我的人生虽然没有儿女绕膝,但也有我自己的精彩。"
"李大娘,您真是个豁达的人。"小王由衷地赞叹。
李桂英笑了笑:"不是豁达,是看透。人这一辈子,得失都是暂时的,到最后,什么都带不走。"
两人聊了一会儿,小王看时间不早了,催促李桂英回床上休息:"您明天还要做术前检查呢,得保存体力。"
李桂英点点头,在小王的搀扶下回到床上。小王帮她盖好被子,调整好枕头,然后轻声道了晚安。
接下来的两天,李桂英接受了一系列的术前检查和准备。
张医生经常来病房查看她的情况,耐心解释每一步手术程序和注意事项。
护士小王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从饮食到心理上的安抚都十分到位。
手术前一天晚上,张医生最后一次来查房。他手里拿着最终的检查报告,神情凝重。
"李大娘,明天上午八点手术。您的各项指标基本稳定,但还是有些担忧。"张医生坐在床边,语重心长地说,"我必须再次强调,这个手术风险很高。"
李桂英平静地点点头:"我明白,生死有命。张医生,您尽力就好,不管结果如何,我都感谢您的帮助。"
张医生有些动容:"李大娘,您的心态真好。不过,手术后需要人照顾,您有什么打算吗?"
"社区说可以安排上门服务,应该可以解决。"李桂英说。
张医生点点头:"那就好。手术前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吗?或者有什么人想见的?"
李桂英想了想,缓缓摇头:"没有了,我这一生,该做的都做了,该见的人也都见过了。如果这次手术不成功,我也没有遗憾。"
张医生拍拍她的肩膀:"好好休息,明天见。"
夜深了,病房里只剩下李桂英一个人。
她躺在床上,回想着自己的一生,想着那些教过的学生,想着曾经的同事和朋友,想着已经离世的父母。有那么一瞬间,她也想起了那个特别的人,那个曾经与她约定共度一生,却因为命运的捉弄而分离的人。
"如果明天手术不成功,也许我们很快就能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了。"李桂英轻声自语,嘴角带着一丝苦涩的微笑。
清晨五点,护士小王来到病房,为李桂英做最后的术前准备。她帮李桂英换上手术服,测量血压和体温,确保一切正常。
"李大娘,别紧张,张医生是我们医院最好的心脏专家,王主任也会亲自主刀,您一定会没事的。"小王握着李桂英的手,鼓励道。
李桂英笑了笑:"我不紧张,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小王,谢谢你这些天对我的照顾。"
"这是我应该做的。"小王有些动容,"您是我见过的最坚强的老人。"
七点四十五分,手术室的护士和担架队来到病房,准备将李桂英送往手术室。小王帮忙将李桂英转移到担架上,然后跟着一起往手术室走去。
路上,小王一直握着李桂英的手,轻声安慰:"李大娘,放轻松,一切都会好的。"
李桂英点点头,眼神平静。
她看着头顶不断后退的走廊灯光,心里有种莫名的平和。七十多年的人生,她已经活得够久,也够精彩。如果今天是终点,她也没有什么遗憾。
手术室外,张医生和王主任已经在等待。他们简单地向李桂英解释了一下手术流程,然后由麻醉师为她做麻醉准备。
"李大娘,现在要给您注射麻醉剂了,您会感到有些困倦,这是正常的。"麻醉师温和地说。
李桂英点点头:"好的,麻烦你们了。"
麻醉剂缓缓注入体内,李桂英感到眼皮越来越重,意识开始模糊。
在完全失去知觉前的最后一刻,她似乎听到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声音,在走廊的尽头响起:"请等一下!我是她的儿子!"
但这个声音很快被黑暗吞噬,李桂英陷入了昏睡。
手术室外的走廊上,医护人员惊讶地看着突然出现的中年男子。他西装革履,神情焦急,身后还跟着一位优雅的中年女士和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请问您是?"护士小王困惑地问道。
"我是李桂英的儿子,陈明。"中年男子快步走到手术室门口。